1中藥保留灌腸:中藥保留灌腸是中醫(yī)治療慢性腎衰的一種重要方法,特別是適用于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而不能服藥的病人。常用方——清氮湯:大黃、生牡蠣、附子、蒲公英、石韋、丹參,水煎濃縮至 150~200ml灌腸,保留1小時,每日1次,每一療程10~14天,間隔3~4天再開始下一療程。中藥灌腸,一方面刺激腸粘膜,使腸道充血,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使體內氮質隨腸道分泌液排出體外;另一方面,通過瀉下和解毒作用,加速食物殘渣的排泄,抑制腸道菌叢的生長,從而減少腸腔內蛋白質的分解,使腸源性氮質吸收減少??傊兴幈A艄嗄c能促進血液及腸管周圍組織向腸腔中分泌代謝產(chǎn)物,并排出體外,叢而減輕氮質潴留,減輕了健存腎單位的負擔,緩解了臨床狀,延緩了腎衰的進行性發(fā)展。
2靜脈注射制劑的應用:如血栓通粉針、血塞通粉針、疏血通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等。
3中藥外敷:將腎衰外敷藥物(主要有附片、川芎、沉香、冰片等)研末,用1.9%桂氮酮溶液調和,外敷于雙側腎俞、關元穴位,每3日換藥一次,4次為1療程,一般使用2~4個療程。其作用機制,一方面是藥物通過刺激足太陽膀胱經(jīng)和任脈的腎俞、關元穴位,從經(jīng)絡間接作用于腎;另一方面是藥物通過腎區(qū)皮膚透入,直接作用于腎。即具有經(jīng)穴位和經(jīng)皮膚吸收的雙重作用,從而達到溫腎和絡、利尿瀉濁的治療作用。
4浴汗療法:除大小便之外,汗液也是排除體內潴留毒素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jù)此原理,用中藥(川椒、紅花、蒼術、防風、羌活、獨活、麻黃、桂枝、細辛、艾葉)水煎液加入溫水浸泡雙腳,使周身汗出,有一定療效。也可將麻黃、桂枝、細辛、羌活、獨活、蒼術、紅花各30g,加水煮沸20分鐘后倒入浴盆,放入浴罩內或洗澡間,浴洗30分鐘,浴間須保持適當溫度,使周身汗出。
在高溫情況下,汗液分泌大增,加入溫經(jīng)解表藥麻黃、桂枝、細辛等和活血藥紅花,加強了發(fā)汗作用。Scr、BUN等代謝產(chǎn)物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