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疾病近年來比較常見,很多患者都被該疾病所困擾,糖尿病病情會逐漸發(fā)展,可能會引發(fā)糖尿病足、白內(nèi)障等一系列并發(fā)癥,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關于該疾病的治療方法。
糖尿病足的治療用藥
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的包括:糾正代謝紊亂,消除癥狀,保障(兒童患者)正常生長發(fā)育,維護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預防各種急性或慢性并發(fā)癥和伴隨癥的發(fā)生,延長壽命,降低病殘率和病死率。
糖尿病治療的原則為:持之以恒、綜合管理。糖尿病的治療不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時針對一些合并癥(如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等)和各種并發(fā)癥等采取綜合治療。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療一般包括合理運用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及自我監(jiān)測等多種手段,盡可能使糖代謝控制正?;蚪咏?。
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HbA1c<7.0%或6.5%;血糖控制較好: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HbA1c<9.0%;超過上述值為血糖控制差。
近年來雖對遺傳問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拮抗胰島素的激素等許多病因學上問題進行研究,但至今尚乏病因治療措施,環(huán)孢霉素A(cyclosporinA)僅對少數(shù)早期Ⅰ型病例有效,胰島移植及胰腺移植僅初見成效,人工胰臟(胰島素泵),雖能較好控制代謝,但對長期防治慢性并發(fā)癥尚乏可靠數(shù)據(jù)。因此,臨床上對于患者的治療目的著重于嚴格控代謝紊,尤其是高血糖癥,糾正肥胖和高血壓等并存癥,促進β細胞功能恢復,保證正常生長發(fā)育與妊娠過程,防治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
藥物治療
口服抗糖尿病藥物
近年來有迅速的發(fā)展,從原有磺酰脲類(sulfonylurea)及雙胍類(biguanide)外,已有第3類α-葡糖苷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inhibitor)供臨床應用,第4類胰島素增敏劑(insulinsensitizer)不久也將引入國內(nèi)。至于第5類胰升糖素抑制劑(insulinantagonistinhibitor)和第6類糖異生作用抑制劑(gluconeogenesisinhibitor)則尚在實驗和小量臨床試用階段,本節(jié)從略。
在上述抗糖尿病藥物中,磺酰脲類藥系降糖藥,可以引起低血糖反應,而雙胍類和α-葡糖苷酶抑制劑則不引起低血糖反應,被稱為抗高血糖藥物。
1.磺酰脲類此組藥物有多種。第一代藥物目前還常用者為甲苯磺丁脲(tolrutamideD860),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因其對肝臟的毒副反應和長效,容易發(fā)生低血糖而不宜選用,醋磺已脲(acetohexamide)和安拉磺脲(tolazamide)等在國內(nèi)也少用。第二代藥物有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優(yōu)降糖、格列齊特(gliclazide,甲磺吡脲,達美康)、格列拎海╣lipizide,吡磺環(huán)已脲,美吡達或優(yōu)噠靈)、格列波脲(glibornur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適平)等藥,目前國內(nèi)較多選用達美康,美吡達和優(yōu)降糖等第二代藥物。糖適平的代謝產(chǎn)物主要自膽汁排泄,僅5%左右自腎臟排泄,故與其他磺酰脲類藥物不同,也可用于合并輕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但腎小球濾過率降至30%左右時應禁用。第一代藥物中的D-860目前仍常采用。
磺酰脲類的降血糖作用機理可分胰內(nèi)胰外兩部分:
⑴胰內(nèi)刺激β細胞釋放胰島素,證據(jù)是:
?、偾幸葎游锛阿裥筒≌叻私M藥無效;
②口服磺酰脲類后血漿胰島素上升;
?、鄯幒螃录毎蓄w粒明顯減少,且與胰島素分泌量成正比;
?、艽私M藥能刺激β細胞增生。磺酰脲類作用于β細胞膜上受體對K+逸出有抑制作用而加強去極化,從而促進Ca2+經(jīng)其Ca2+通道而入細胞內(nèi),經(jīng)cAMP激活磷化作用而促進已合成的胰島素釋放(exocytosis)。對胰島素釋放第二時相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