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醫(yī)學界目前對疣狀胃炎還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科學的、權威的療效判定標準,因而無法對各種治療方法進行橫向對比,尚不能根據治愈率或有效率的高低來判定各種不同治療方法的優(yōu)劣。鑒于疣狀胃炎有較高的Hp感染率,病理改變存在相當比例的腸化和不典型增生,部分病例病灶不易消退,加上目前臨床已經觀察到了疣狀胃炎的癌變病例,基礎研究已獲得了一些相關基因改變的初步證據,有理由考慮將其(特別是成熟型)作為一種癌前疾病,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臨床隨訪和深入細致的實驗研究。
高頻電治療疣狀胃炎具體內容如下:
術前檢查凝血功能、肝功能、心電圖,禁食8小時以上。采用OlympusGIF-V電子胃鏡和ERBE高頻電灼治療儀。在電子胃鏡直視下,經活檢鉗道插入高頻電活檢鉗,電凝檔選擇25W,利用“灼、鉗、凝”等方法和借助內鏡及器械進退、旋轉,至病變處平坦、黏膜發(fā)白、焦痂形成為止。術后禁食2小時后進軟食,并給予潘托拉唑和硫糖鋁混懸液治療4周;Hp陽性者予根除Hp治療(加服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早、晚餐前服,1日2次×1周)。
疣狀胃炎胃鏡下表現為隆起性糜爛,頂部有臍狀凹陷,呈疣狀外觀,病灶的大小及形態(tài)不一,多呈圓形或類圓形,直徑大多<10mm,好發(fā)于胃竇,其次為胃體。本組病例病灶隆起高度1~3mm,直徑<10mm,病灶最少4個,最多56個。本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有研究表明,Hp感染與疣狀胃炎密切相關,另有認為與中毒、攝入有害物質、內分泌異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關。也有認為疣狀胃炎與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球炎具有共同的發(fā)病基礎,是一種與酸相關性疾病,但這種觀點仍有較大爭議,且抑酸對糜爛有效,而對部分隆起改變無效,故不能肯定疣狀胃炎與胃酸分泌異常有關。
疣狀胃炎的病理改變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多伴重度炎癥,甚至伴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腺體的萎縮等,而且Hp感染會加劇黏膜的炎癥程度,并促進腸上皮化生的形成和發(fā)展。疣狀胃炎的持續(xù)及上皮增生,有可能發(fā)展成癌,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腸化者有一定的癌變傾向,故疣狀胃炎被視為胃癌的癌前疾病。
高頻電灼可使病變組織局部蛋白質凝固,病灶組織壞死、脫落,促進組織修復,同時有殺菌作用,還可同時活檢,對多點病灶操作性強,安全性高。胃鏡下高頻電灼配合藥物治療疣狀胃炎是一種有效方法。對于疣狀病變數目較多的患者,應分多次治療比較好,而且治療后應常規(guī)應用制酸劑和胃黏膜保護劑,以緩解疼痛和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溫馨提示:有必要探討一種有前途的治療方法來治愈疣狀胃炎,但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及針對病因療法,傳統(tǒng)治療以抑制胃酸、根除Hp和胃黏膜保護藥物為主,但療效均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