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食型
初宜導(dǎo)滯通下,給予七珍丹、一捻金等;繼健脾止瀉,給予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濕熱型
宜葛根芩連湯加減。若煩躁不寧,欲化火內(nèi)陷,加用石決明、天麻、鉤藤、玳瑁、羚羊角粉、紫雪丹之類;若口渴目陷,小便短赤,欲傷陰津,加用連梅湯,酸甘化陰;若四肢不溫,神萎情淡,陽氣衰弱,急用參附龍牡湯,或酌加人參、附子、五味子等;若見神情淡漠,昏睡露睛,手足蠕動,欲致慢脾風(fēng),意加人參、附子、肉桂等,或加固真湯。
3.虛寒型
當(dāng)用錢乙六味白術(shù)散或益黃散,酌加補(bǔ)骨脂、益智仁、吳茱萸或枳術(shù)丸。
4、飲食療法
輕癥減少奶量,代以米湯、糖鹽水等;重癥應(yīng)禁食8~24小時,并靜脈補(bǔ)液。
5、液體療法
(1)口服法
適用于輕度脫水或嘔吐不重者。補(bǔ)液量按每公斤體重100毫升/日計算,分?jǐn)?shù)次服用。
(2)靜脈補(bǔ)液法
用于中度、重度脫水。
6、控制感染
針對病因,選用抗菌藥物。
7、對癥治療
腹瀉可口服1次碳酸鉍或輕酸蛋白0.3克,一日3次;助消化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劑每歲l毫升欣,一日3次,或多酶片一次l片,一日3次。依病情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