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福康養(yǎng)生 > 查疾病 > 中醫(yī)藥治療心衰的六點優(yōu)勢

中醫(yī)藥治療心衰的六點優(yōu)勢

  心衰對人的危害很大,是由心臟病變或長期心室負荷過重導致的心臟疾病,患上疾病后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治療,因此掌握心衰的治療方法就顯得相當重要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些心衰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雖然西醫(yī)治療心衰已取得可喜的進展,但依舊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F歸納如下。

  (1)不能完全改善癥狀

  心衰患者除氣促、肢腫等癥狀外,常伴有心悸、咳嗽、咯痰、口渴、失眠、納差、腹脹、怕冷等不適,單純抗心衰藥物無法解決。

  (2)副作用使藥物應用受限

  如服用β受體阻滯劑容易疲倦、使用ACEI(ACEI【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容易出現咳嗽、應用利尿劑導致電解質紊亂等副作用,上述情況常導致藥物使用受限。

  (3)存在較多用藥禁區(qū)

  如伴有腎功能不全或低血壓時,ACEI藥受到用藥限制;伴支氣管哮喘或有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者,β-受體阻滯劑受到限制。

  (4)對于合并利尿劑抵抗

  低血壓狀態(tài)、心律失常等,西藥治療效果差。

  縱觀目前文獻及我科既往研究,中醫(yī)藥治療可能在以下幾方面存在一定優(yōu)勢

  1.整體思維,平衡臟腑陰陽

  心衰是由于心臟收縮功能或舒張功能減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與心臟、肺、肝臟、腎臟、內分泌、免疫等全身多個器官及系統(tǒng)相互影響,而這些關系往往表現得相當復雜,如何協調心臟與其他器官及系統(tǒng)的關系,是臨床經常遇到的難題,此時便常常需要運用整體觀念。而在運用整體思維方面,中醫(yī)藥有一定優(yōu)勢。全國著名老中醫(yī)鄧鐵濤教授根據其“五臟相關”的學術思想,認為心衰病位在心,但“五臟相關”,他臟與心互相制約、互相影響,既可成為心衰的誘發(fā)或加重因素,反之又可因心衰致他臟功能失調或損害。鄧老認為治療心衰必須調補五臟之氣血陰陽,不可局限于治心。我們前期研究初步表明,對心衰合并胃腸功能紊亂者采用調脾護心法治療,具有較好療效;對心衰合并低血壓、腎臟灌注不佳者,采用溫腎健脾法,有一定作用;對容易外感的心衰患者,采用補肺益衛(wèi)法調理,有一定幫助;對心衰緩解期適當運用補腎護心法,對促進組織修復,減少心衰復發(fā)初顯成效。

  2. 因人制宜,注重個體差異

  心衰成因及誘因多樣,個體差異非常大,常需要評估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個體化治療;即便是同一個患者,在不同時期,其治療方案也常常需要改變。這種趨勢,實質上正朝著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方向靠攏。然而,由于西醫(yī)一貫強調事物的一般性,略于事物的特殊性,故而,在臨床實際中,往往忽略了個體差異的存在。并且,在評估患者狀態(tài)時,西醫(yī)往往須借助各種檢查,一方面造成費用上升,另一方面也存在諸多不便。況且,在我國基層地區(qū),設備配置及人員技術條件又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更使得定期評估患者的存在困難。而中醫(yī)采用望聞問切,結合天時地氣,動態(tài)地對每個心衰患者進行評估,因人制宜,采用湯、膏、丸、散等不同劑型進行治療,還可指導患者采用食療、外治、艾療等方法減輕癥狀、改善體質,存在一定優(yōu)勢。

  3.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西醫(yī)和中醫(yī)在緩解心衰患者氣促、水腫等主要癥狀效果都很明顯。但心衰常常伴有諸多其他癥狀,如口干口苦、頭暈、心悸、乏力、胸悶、腹脹、腰膝酸軟等,西藥根本無能為力;同時許多心衰患者因憂慮病情而導致抑郁焦慮,出現失眠、精神壓抑、出汗等,這些又嚴重影響了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而若以中醫(yī)藥辨治處置,往往更為有效。

  4.增強體質,預防心衰復發(fā)

  感染是心衰復發(fā)的最常見誘因,如何預防感染發(fā)生,是一個困難而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心衰患者多數年齡較大,生病后容易情緒低落,不敢進行身體鍛煉,消化功能減退等等原因,體質弱,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中醫(yī)歷來在調理身體,增強體質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中醫(yī)認為心病日久,臟腑之氣漸衰。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受邪侵。肺主皮毛,而皮毛又是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肺氣虛,不能宣發(fā)衛(wèi)氣外達以衛(wèi)外,則抵抗差,每易招致外邪而致病。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通過健運脾氣,扶正氣,能抗御和清除外邪,同時也可調節(jié)和維持機體陰陽平衡以清除內邪,從而消除心衰發(fā)作的誘因,調整病人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各臟器之功能恢復,預防心衰復發(fā),減少再住院率。難能可貴的是,除了常規(guī)的湯藥外,中醫(yī)還可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教導患者采用食療、導引、艾灸等多種方法來改善機體的狀態(tài)。從目前文獻來看,補肺益衛(wèi)、健脾實衛(wèi)、培元固本等等治法,均有改善人體體質的作用。

  5.減少藥毒,降低患者死亡

  心衰合并利尿劑抵抗、心律失常、低血壓狀態(tài)、肺部感染等,由于米力農等血管活性藥物增加死亡率、抗生素濫用增加細菌耐藥性、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導致西醫(yī)治療效果較差。通過中醫(yī)藥的早期介入,可減少或不用多巴胺、米力農等血管活性藥物、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藥物,提高治療效果。

  6.講究配伍,化解西藥困惑

  中藥處方歷來講究君臣佐使,藥分四性五味,重視七情和合。一方面,可按照個體差異,盡可能地提高療效;另一方面,則可以利用藥性之間的制衡關系,減少藥物毒副反應。對某些服用地高辛容易中毒出現惡心嘔吐、服用ACEI容易出現咳嗽、使用利尿劑容易出現低鉀低鈉等副反應嚴重的患者,實踐證明,有時候應用中醫(yī)藥可有效解決此類難題。

  中醫(yī)藥對心衰的治療有較明顯的優(yōu)勢,如何體現中醫(yī)藥的優(yōu)勢,我們認為需從以下方面作為中醫(yī)藥治療心衰的切入點

  1. 分期論治,多手段改善預后

  由于心衰的各個階段證候特征不同,對心衰患者應重視分期辨證論治。我們通過來自9個省市13家醫(yī)院的20名心血管中醫(yī)或中西醫(yī)結合專家兩輪專家問卷調查,對心衰的辨證分期分型達到共識。專家共識認為:急性加重期予以溫陽益氣,活血利水,迅速緩解心衰癥狀,控制心衰發(fā)作;穩(wěn)定期調理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氣血,以圖增強患者抗病御邪能力,促進組織修復,改善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心衰復發(fā)。在心衰患者因急性加重住院時,通過辨證論治,可運用中藥針劑和中藥湯劑進行治療。而治療3~7天后,若患者氣促肢腫緩解,進入穩(wěn)定期,此時可通過辨證使用口服中成藥和中藥湯劑治療。經10~12天治療后,一般患者可緩解出院,此時即處于康復期,堅持服用中成藥或中藥湯劑,輔以中醫(yī)食療、中醫(yī)養(yǎng)生等維持終生治療,可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2. 早期介入,解決心衰合并癥

  中醫(yī)藥在治療心衰合并癥方面優(yōu)勢突出。例如對于心衰合并利尿劑抵抗,大量利尿劑效果不佳,同時容易出現電解質失衡,通過中藥治療,效果顯著。中醫(yī)認為心衰合并利尿劑抵抗一般以陽虛水泛、瘀血內停較為常見??删S持原來心衰的辨證,在原方基礎上加用溫陽活血利水藥物:豬苓、茯苓、葶藶子、車前子、桂枝等。對于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加中藥可減輕癥狀、化痰,促進炎癥吸收,減少抗生素使用。輕度肺部感染可以純中醫(yī)治療,一般以夾痰證為主,在原方基礎上加用化痰中藥,痰熱加黃芩、瓜蔞皮、桑白皮、魚腥草、浙貝等,痰濕加杏仁、蘇子、白芥子等。心衰合并低血壓狀態(tài),因心衰患者需要長期服用ACEI、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均有降壓作用,心衰合并低血壓西藥使用受限,可加強回陽救逆、益氣固脫中藥:紅參、熟附子、黃芪、枳殼、山萸肉等。心衰合并胃腸道癥狀,因心衰患者胃腸淤血,西藥效果不佳,予以中藥治療改善癥狀。維持原來心衰的辨證,在原方基礎上加用降氣止逆類中藥:川樸、法半夏、生姜、木香、旋復花、代赭石。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西藥抗心律失常副作用大,予以中藥治療可減輕癥心律失常,改善癥狀。當心衰患者出現非致命性心律失常時,維持原來心衰的辨證,在原方基礎上加減:快速性心律失常加養(yǎng)陰鎮(zhèn)靜藥物:珍珠母、黃連、苦參、酸棗仁、柏子仁;緩慢性心律失常加溫陽藥物:炙麻黃、熟附子、細辛。

  溫馨提示:對于心衰患者出現利尿劑抵抗、肺部感染、低血壓狀態(tài)、胃腸功能紊亂、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應重視中醫(yī)藥的早期介入,重視中醫(yī)特色治療,效果理想。

  【參考文獻:《心力衰竭的管理》《心力衰竭診療新理念》《心力衰竭》】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