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一)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手術治療是處理動脈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不僅可以解除局部癥狀,預防動脈瘤破裂等并發(fā)癥,而且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凡出現(xiàn)下列情況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①瘤體迅速增大,趨于破裂者;②動脈瘤并發(fā)感染者;③瘤體增大壓迫鄰近重要組織和器官者;④瘤壁內夾層血腫產(chǎn)生劇痛者;⑤動脈瘤影響遠端血供者。
2.禁忌證:病人伴有嚴重的腦、心、肺或腎功能不良而不能耐受手術者。
(二)手術方法:根據(jù)動脈瘤的部位、大小、范圍,有無并發(fā)癥以及病人的全身情況等具體條件而選擇下列幾種手術方法:
1.脈瘤切除和血管重建術:它是最理想的一種手術方法。動脈瘤切除后,如動脈缺損短的,可作端端吻合術;如缺損長的,可用人造血管或自體靜脈移植術。對并發(fā)感染的動脈瘤,應選擇無感染區(qū)用人造血管或自體靜脈作旁路移植術,同時將動脈瘤曠置,瘤腔外引流術。
2.動脈瘤切除和近、遠端動脈結扎術:一般適用于結扎動脈后以不影響遠側組織或器官的血液供應為原則。
3.囊狀動脈瘤切線切除和動脈修補術:將囊狀膨出的動脈瘤按切線狀切除后,作動脈側壁修補,以恢復血流通暢。
4.動脈瘤內縫合修補術:適用于與周圍組織或器官粘連緊密而分界不清楚的假性動脈瘤。經(jīng)動脈瘤腔,縫合修補動脈壁缺損裂孔。如修補后可引起動脈管腔明顯狹窄而影響血流通暢的,可加作補片移植修復。
5.動脈瘤外包裹術:適用于動脈瘤無法切除或不能耐受動脈瘤切除的病人。用織物(如滌綸、紡綢等)在瘤體外面包繞以限制動脈瘤的發(fā)展。
(三)術后【并發(fā)癥】
1.出血:位于四肢或頸部的動脈瘤切除術后出血是較容易發(fā)覺,而在胸、腹腔內動脈瘤術后出血,常易導致嚴重休克,危及生命。一旦發(fā)現(xiàn)出血現(xiàn)象,應及時再次手術探查。清除血腫,徹底止血。
2.栓塞:動脈瘤腔內粥樣斑塊或血栓以及人造血管內和吻合口邊緣處的血栓脫落,均可引起遠段動脈栓塞致組織缺血。動脈栓塞后應立即作取栓手術。
3.感染:血管手術后感染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并發(fā)癥。它可引起血管吻合口組織愈合不良而裂開,也可引起吻合口血栓形成,均能導致手術失敗。因此,必須強調術中嚴格掌握無菌術,手術前、后使用抗生素,手術野徹底止血并用抗生素溶液沖洗等預防感染的措施。如移植的人造血管一旦并發(fā)感染,必須予以取除,局部引流,并經(jīng)無感染區(qū)作血管旁路移植術。
4.吻合口動脈瘤:由于局部血腫繼發(fā)感染、縫線選擇不當、縫合技術不良;吻合口邊緣動脈組織不正?;蛞浦驳娜嗽煅芎铣衫w維強力耗損變性、腐蝕等原因,均能引起吻合口部分或全部斷離而發(fā)生吻合口動脈瘤。預防措施是術中徹底止血、選擇適當縫線和人造血管、在較正常的動脈壁上細致精確地進行縫合,避免吻合口張力等。一旦發(fā)生時,應盡早進行手術。對非感染性吻合口動脈瘤,作動脈瘤切除和重新置換人造血管;對感染性吻合口動脈瘤,作動脈瘤切除后,經(jīng)無感染區(qū)進行血管旁路移植術。
(四)治療結果:周圍動脈瘤手術效果滿意,手術死亡率在1%以下。腎動脈以下的腹主動脈瘤進行擇期性手術的效果良好,手術死亡率為5%左右。但腹主動脈瘤并發(fā)破裂的手術死亡率高達20~45%。胸腹主動脈瘤的治療效果較差,手術死亡率為30%左右。腹主動脈瘤術后5年生存率為73.3%,10年后為30%。
【體征】
1.搏動性腫塊:它是動脈瘤的典型體征,往往是診斷的可靠依據(jù)。腫塊可呈圓形或梭形,表面光滑,張力性高,且具有膨脹搏動性的特征,搏動的頻率與病人的心率一致。
2.雜音:在動脈瘤的部位,有時可聞及響度不等的吹風樣收縮期雜音,這種雜音的產(chǎn)生是由于血液在瘤腔形成渦流所致。如動脈瘤內有血栓機化、血流減少時,雜音往往不明顯或聽不到。
3.震顫:創(chuàng)傷性動脈瘤的局部有時可觸得收縮期震顫。
4. 壓痛:壓痛在動脈瘤的部位一般不明顯。但當動脈瘤壁內并發(fā)夾層血腫,動脈瘤趨于破裂或并發(fā)感染時,壓痛就明顯。
5.壓迫近側動脈征:位于周圍血管的動脈瘤,如壓迫動脈瘤的近心端動脈后,可出現(xiàn)下列體征:搏動性腫塊體積縮小,搏動、震顫或雜音均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