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福康養(yǎng)生 > 查疾病 > 專家解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法

專家解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法

  腦內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常見的病癥,其治療方法也是各不相同。

  1、一般處理

  對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一般處理與高血壓性腦出血相同。應強調絕對臥床休息4—6周,盡量避免一切可能增加患者血壓和顱內壓的因素。對頭痛和躁動不安者應用足量有效的止痛藥、鎮(zhèn)靜藥,以保持患者能安靜休息。

  2、降低顱內壓

  可用20%甘露醇等藥物,方法與高血壓性腦出血相同。

  3、控制血壓

  血壓升高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再度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注意控制血壓。一般要保持在平時水平,最好不超過20/12kPa,但不能降得太低,以防腦供血不足。在藥物選擇上,近年來多主張選用鈣拮抗劑,如心痛定、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藥物。這類藥物不僅可控制血壓,還可通過血腦屏障,選擇性擴張腦血管,解除腦血管痙攣。

  4、減輕腦水腫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脊液中混有大量血液,甚至有凝血塊,影響腦脊液循環(huán),使顱內壓增高,病人常表現劇烈頭痛和意識障礙等,應積極治療。一般應用20%甘露醇250毫升加地塞米松10毫克,靜脈推注或快速靜滴,每4~6小時1次,必要時用速尿20~40毫克,肌注,也可取得較好療效。

  5、腰穿放腦脊液治療

  當病人劇烈頭痛,用一般止痛藥難以控制時,可謹慎地采用腰穿放腦脊液的方法治療,以緩解臨床癥狀。但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①病人無腦疝形成。②頭痛劇烈,用止痛藥療效不佳,又無局灶定位體征。③腰穿動作要輕柔,放液速度要慢,以防形成腦疝。④若放少量腦脊液后,癥狀明顯改善者,可每隔4~5天重復1次,加速蛛網膜下腔內血液的清除和減少蛛網膜下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6、用止血藥物

  抗纖維蛋白溶解酶類止血藥物,能預防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如6—氨基己酸能與纖溶酶原激活物質產生競爭性抑制,使纖溶酶原不能轉變?yōu)槔w溶酶,從而使纖維蛋白不易被相對應的酶所破壞,因而可延遲血塊的溶解,也就是出血部位被纖維蛋白固定較牢固。常用6—氨基己酸、對羧基節(jié)胺、止血敏等,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內靜滴。止血藥需用多長時間,應視病情而異,通常用7-10天或稍長。

  7、對抗腦血管痙攣

  為了解除SAH所致的腦血管痙攣,可用異丙基腎上腺素、利血平,必要時可與利多卡因配合。目前多主張用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地平可阻止鈣離子的內流,擴張血管,解除動脈痙攣。用法:可在發(fā)病的第3天開始口服,每次30毫克,每日3次,用至3周或更長。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