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皮膚病,可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煩惱?;加挟愇恍云ぱ滓皶r診斷治療,也要做好護理。很多人對異位性皮炎不是十分了解,不知道異位性皮炎有哪些治療方法,中醫(yī)認為異位性皮炎,其病因多由患者感受風濕熱邪,或受羽毛、塵埃、花粉等物刺激,引動體內濕熱蘊郁肌膚,發(fā)病急而出現紅丘疹、水皰,其臨床表現為濕熱蘊膚證、有的患者由于脾胃虛弱,飲食狀況較差,內蘊濕熱,纏戀不解,致使病情反復發(fā)作,轉為慢性,其臨床表現為脾胃虛弱證。亦有因濕熱久蘊,傷陰耗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yǎng),使皮損干燥粗糙,呈苔蘚狀,臨床表現為陰傷血燥證。采用辨證論治方法治療,常見證型論治如下。
1、濕重于熱證
多見于嬰兒期,患兒肥胖,好發(fā)于頭面、頸項,或延及其他部位、皮損初起為紅斑、邊界不清,紅斑上有密集的丘疹、丘皰疹、水皰,脂水滲出,滲液干燥結痂,痂皮磨掉或抓脫呈現鮮紅糜爛面。伴劇烈瘙癢,哭鬧不安,夜臥難眠。舌質紅,脈滑數。治宜健脾除濕,清熱止癢。方選小兒化濕湯、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蒼術6g,白術6g,茯苓l0g,澤瀉l0g,滑石l0g,黃芩6g,陳皮6g,炒麥芽l0g,白鮮皮l0g。加減變化:通常選小兒化濕湯加味治療。當紅斑面積較大,水皰滲液較多時,可加龍膽草、通草、生地以加強清熱涼血作用,因藥苦寒,中病即減;若糜爛面大滲出多,加木通、生地榆,干結后即減;由于搔抓而繼發(fā)感染出現膿皰,加地丁、敗醬草。根據患兒年齡用量要適宜,可分4次內服,或頻頻喂飲,病情基本控制后,可繼服小兒化濕湯原方調治3~5天。反復發(fā)作者,當每次治愈后,可用參苓白術散(成藥粉劑)善后調理,鞏固療效。l歲以上的患兒亦可用香橘丹調治。
2、熱重于濕證
多見于嬰兒期。患兒瘦弱,好發(fā)于頭面、頸項或延及軀干、四肢、皮損以淡紅色或黯紅色斑片為主,邊界不清,紋理粗疏,可見密集小丘疹,無水皰,無明顯滲出,表面覆有灰白色鱗屑,有抓痕血痂;伴劇烈瘙癢,眠不安,精神疲憊,飲食減少;舌質淡紅,苔薄或根膩,脈沉數。治宜清熱祛濕,消風止癢。方選消風導赤散加減。藥用生地10R,銀花l0g,黃連6g,木通6g,赤茯苓l0g,薄荷3g,白鮮皮10g,生甘草6g。加減變化:通常用消風導赤散化裁。若紅斑面積大,加丹皮、知母、生石膏;皮損粗疏干燥,加當歸、玄參;胃納呆滯者,加佩蘭、藿香;大便干燥者,加大青葉、麻仁。因其中有些藥性味苦寒,量宜輕,中病即減。
3、濕熱蘊膚證
見于兒童期及成人期初發(fā)病時,皮損以紅斑、紅疹、水皰或丘皰疹為主,抓破后出現糜爛面,少量滲出,結痂;瘙癢劇,便干溲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方選消風導赤湯、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生地15~30g,黃連6~l0g,黃芩6~l0g,木通4~6g,茯苓10—15g,澤瀉8~12g,車前子6~10g,銀花6~l0g,白鮮皮10~15g,甘草6~10go加減變化:兒童應用消風導赤湯化裁,成人宜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瀉肝湯【譯】:多用于陰虛而不甚、陽亢而不烈之高血證及滴蟲性陰道炎、陰癢、帶下等證,皆有一定療效)。癢甚者,加珍珠母、磁石;胃納欠佳者,加藿香、佩蘭;大便干者,加大青葉、麻仁。
4、脾胃虛弱證
多見于體質瘦弱者,或患者久病不愈,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皮損干燥粗糙,覆有鱗屑,或兼有丘疹水皰,糜爛,滲出,自覺瘙癢。面色蒼白,神疲肢乏,飲食減少,腹脹便溏;舌質淡,苔膩,脈細弱或沉滑。治宜健脾除濕。方選健脾除濕湯、除濕胃苓湯加減。藥用炒白術10g,蒼術10g,厚樸10g,陳皮10g,茯苓12g,澤瀉12g,六一散10g,豬苓10g,白鮮皮15g,地膚子15g。加減變化:上述兩方均可選用化裁。這種證型的患者,當用湯劑治療,癥狀基本緩解后,可選用參苓白術散、人參健脾丸等中成藥,善后調理。
5、陰傷血燥證
病程較久,皮損輕度浸潤肥厚,部分呈苔蘚狀,表面干燥粗糙;或見患處為散布的丘疹、略硬,抓痕、血痂多見,伴劇烈瘙癢;舌質黯紅少津,苔少,脈弦沉。治宜滋陰潤燥止癢。方選養(yǎng)血潤膚飲、滋陰除濕湯加減。藥用當歸10g,熟地15g,生地30g,黃芪10g,天冬10g,麥冬10g,花粉10g,桃仁10g,紅花10g,丹參10g,白鮮皮15g加減變化:一般情況下選用養(yǎng)血潤膚飲,若抓破尚有滲水者,選用滋陰除濕湯化裁:若肥厚、苔蘚狀明顯,酌加王不留行、澤蘭;癢甚者,酌加皂刺、代赭石、煅龍骨等。
溫馨提示
異位性皮炎的患者要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清潔沐浴用品以及所有保養(yǎng)乳液、乳霜,都不能含有香味和酒精。冬天要避免肌膚干燥,并且保持潤溫暖的環(huán)境。避免壓力過大,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
【參考文獻:《皮膚性病診斷與治療》《常見皮膚病中藥外治方》《皮膚病驗方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