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常需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尤其是對于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更應當配合抗休克、抗感染、對癥、支持、手術等措施。
西醫(yī)治療
(1)控制飲食和胃腸減壓
癥狀輕者進食少量清淡流汁,惡心、嘔吐、腹脹明顯時,需胃腸減壓,中藥可自胃管注入。
(2)支持療法
靜脈補充電解質(zhì),維護足夠的循環(huán)血容量,補充足夠、全面的營養(yǎng),對于提高本病療效十分重要。
(3)抗生素的應用
主要是抑制腸道細菌生長,預防和控制繼發(fā)感染。常選用廣譜抗生素。
(4)抗胰酶療法
抑制胰腺分泌等措施均可應用。
(5)手術治療
對于本病手術時期及手術方式問題目前爭論較多。目前的趨勢是,在積極對癥、支持療法的基礎上,待病人的急性癥狀已緩解之后再采取延期手術,多在急性發(fā)作后7天左右進行。但是對于診斷不肯定和經(jīng)使用各種支持療法病情仍進行性惡化者,應及時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應根據(jù)膽道病變的不同而選擇,可參見有關內(nèi)容。對于胰腺本身的處理可采用胰腺引流、胰腺切除等術式。
中醫(yī)治療
對于本病的辨證分型,目前臨床尚缺乏統(tǒng)一標準,文獻報道頗不一致。臨床大體可分為肝膽郁結、肝膽濕熱、熱毒內(nèi)結等3型。
(1)肝膽郁結
膽腑不利,氣機阻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而發(fā)病。常見于急性水腫型胰腺炎早期。證見腹痛時作,痛連胸脅,腹脹惡嘔,口苦納呆,苔薄脈弦。治則:疏肝利膽解郁。方選柴胡疏肝散,常用藥物有:柴胡、芍藥、香附、黃芩、虎杖、青皮、郁金等。
(2)肝膽濕熱
肝膽疏泄不利,濕熱內(nèi)生,蘊結不散,熏蒸肝膽而發(fā)病。證見腹痛發(fā)熱、黃疸、口苦、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則:清熱化濕,疏肝利膽。方選大柴胡湯,常用藥物有:柴胡、大黃、黃芩、山梔、半夏、蒲公英、川樸等。
(3)熱毒內(nèi)結
肝膽濕熱不散,熱從火化,火毒內(nèi)生,即可腐肉成膿,又可耗氣動血、甚至陰陽離決。證見高熱不退,腹痛拒按,持續(xù)不解,腹肌強直,口干唇燥,面目紅赤,或全身深黃,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燥黃或灰黑,脈細數(shù)。熱入營血者可見皮膚淤斑,齒齦出血等。熱陷心包者可見神志昏迷,或譫妄狂躁。傷陰損陽,陰陽離決者,可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治則:清熱瀉火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加味,常用藥物有:黃連、黃芩、生地、丹皮、山梔等。大便秘結、腹痛拒按者,可加大承氣湯。熱入營血者可加清營湯。熱陷心包者,可加安宮牛黃丸。亡陰亡陽者,可用參附湯、參脈散、獨參湯等。
急性水腫型預后良好,但如果膽道病變治療不徹底,一次發(fā)作后常有頻繁發(fā)作相隨。出血性壞死型預后仍較嚴重,并可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