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
術前護理
術前皮膚準備 術前對手術野(即臀部、腰部及下肢至膝關節(jié)以下10cm)進行剃毛、除垢工作,并剪趾甲。術前1天用碘伏消毒后,用清潔包布包裹,術日再次消毒術野,清潔會陰部。術前8~12h禁食,6~8h禁水,術前當晚應保證患兒充足的睡眠,遵醫(yī)囑給予術前用藥。
患兒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心理承受能力差,又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看到穿白色制服的護士易產生恐懼心理,常常會表現出精神緊張、哭鬧不安等情況。因此應主動接近患兒,態(tài)度和藹同時注意非語言信息的作用。如輕輕撫摸患兒額頭、給患兒鋪蓋粉色的被褥,有條件時應備些患兒喜歡的玩具和飾品,以消除患兒的緊張情緒,增加病房環(huán)境的親切感,使患兒能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護理人員還要注意其心理素質的自我修養(yǎng),理論與臨床相結合,掌握患兒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多獻一些愛心、熱情、真誠,就能得到患兒的信任,使其產生安全感。
骨牽引的護理 Salter骨盆截骨術前須行股骨髁上牽引,牽引過程中保持牽引裝置的穩(wěn)定、安全、有效,牽引時要注意觀察牽引針與周圍皮膚有無紅腫、皮疹。為預防針孔處感染,應覆蓋無菌紗布,75%酒精滴針孔處,2次/d,如有滲出應及時更換敷料,保持牽引針眼的清潔、干燥。牽引繩與身體長軸應成一直線,抬高床尾,指導并督促患兒進行踝關節(jié)足趾及股四頭肌運動,足部用托腳板托起。
術后護理
床鋪準備 鋪麻醉床,更換床單被罩,以保持床鋪清潔、干燥、無皺折。需備油布、中單、搶救藥品、吸痰器。
注意觀察病情 患兒返回病房未清醒時,應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氧氣吸入,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嚴密觀察T、P、R、BP變化。測至患兒狀態(tài)平穩(wěn)時為止。保持病室環(huán)境安靜,使患兒能充分休息。觀察輸液情況,速度不宜過快,觀察肢端溫度、感覺、血運及活動情況,觀察傷口處滲血情況。一般手術后患兒因手術帶來的疼痛及對醫(yī)院陌生環(huán)境產生的恐懼感,往往會出現煩躁不安、哭鬧等反應,對醫(yī)護人員所提出的問題拒絕回答或問答不切題、不配合。這時護士應隨時巡回病房,根據患兒煩躁、哭鬧的程度簡單的做出判斷,看是否是石膏過緊引起的疼痛,并仔細觀察雙下肢末梢皮膚的顏色、溫度變化,有無缺血改變,可觸摸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應將雙下肢持續(xù)抬高,促進下肢血液回流,以防止肢體腫脹。如發(fā)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做出相應的處理。
石膏固定的護理 術后一般行髖人字石膏固定,應妥善保護好患肢,制動體位,禁止患肢屈曲。為防止石膏變形,患肢應使用保護架。石膏的松緊度應適宜,與皮膚容納1個手指空隙即可。在固定期間,要注意保持石膏清潔干燥,以防被大小便污染,弄濕而變軟。密切觀察被固定肢體的末梢血循、皮膚顏色和皮膚溫度,若出現趾端蒼白發(fā)紫,或是肢端冰冷等情況,要及時與醫(yī)生聯系。石膏干后,應抬高患肢20~30°,以利于靜脈回流,防止肢體腫脹。
預防壓瘡的護理 防止骶尾部及石膏邊緣部位的褥瘡發(fā)生,保持石膏的清潔干燥,防止大小便污染石膏。定時為患兒翻身,翻身時用力要均勻,不可拖拉,每次翻身后應檢查并按摩骨突出部位及石膏邊緣的皮膚。給予溫水擦浴,石膏邊緣用棉花墊起,受壓部位局部按摩。由于石膏固定的時間較長,可指導并教會患者家屬如何翻身按摩等。對骶部及石膏繃帶受壓部位要嚴密觀察,襯墊要鋪平拉緊,同時保持床單位的清潔,給患者提供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
疼痛護理 用分散患兒注意力的方法,如講故事,來減輕患兒的不舒服感,效果更佳。一般給予心理疏導可緩解,嚴重時用鎮(zhèn)靜止痛劑,必要時采用自控止痛法(使用鎮(zhèn)痛泵)。
飲食護理 患兒回病房完全清醒時才可以飲食,應給予半流質食物如稀飯等,忌牛奶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引起脹氣及急性胃擴張。3天后待胃腸功能恢復可給予高營養(yǎng)、易消化食物,如瘦肉湯、骨頭湯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
功能鍛煉 由于手術不同程度的損傷髖臼和骨頭軟骨面,以及修整關節(jié)囊、松解髖周軟組織的損傷和修復過程中的組織增生機化粘連,都會造成髖關節(jié)功能障礙,甚至關節(jié)僵硬 [3]。早期有計劃地進行髖關節(jié)運動,結合物理療法對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是十分必要的。筆者采用從術后第3天開始,每日指導患兒循序漸進地練習趾背伸運動和股四頭肌的收縮運動?;純后y人字石膏固定2~3周后拆除,并在雙下肢皮膚牽引下行屈伸髖關節(jié)功能鍛煉。注意維持患側下肢輕度內旋15°,防止形成外旋畸形。指導患兒進行床上適應性訓練,幫助患兒按摩肌肉,每天3次,每次30min。幫助患兒進行坐起練習,再循序漸進指導患兒練習外展、外旋、內收、內旋,直到下蹲運動,使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到最佳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