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肝臟炎癥的統(tǒng)稱。通常是指由多種致病因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臟細胞受到破壞,肝臟的功能受到損害,引起身體一系列不適癥狀,以及肝功能指標的異常。
由于引發(fā)肝炎的病因不同,雖然有類似的臨床表現,但是在病原學、血清學、損傷機制、臨床經過及預后、肝外損害、診斷及治療等方面往往有明顯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們生活中所說的肝炎,多數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分類
1.根據病因
可以分為病毒性、細菌性(如阿米巴)藥物性、酒精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非酒精性脂肪性等。
2.根據病程長短
可以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
3.根據有無出現黃疸
急性肝炎可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4.根據病情輕重程度
慢性肝炎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等。
臨床表現
1.癥狀
不同病因的肝炎臨床表現各異,常見癥狀包括:食欲減退、腹脹、厭油膩食物、惡心、嘔吐、易疲倦。
2.體征
部分患者鞏膜或皮膚黃染,發(fā)熱,肝區(qū)隱痛、肝大、觸痛,部分患者出現蜘蛛痣和肝掌,重型肝炎可見腹水、少尿、出血傾向和意識障礙、昏迷等。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肝功能檢查。
(2)血清學檢查(檢測病毒特異性標志物,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分型)。
(3)其他相關檢查(血常規(guī)、腎功能、蛋白、脂肪及糖代謝、血清免疫學檢查等)。
2.影像學檢查
包括腹部超聲、CT、磁共振檢查等。
3.肝穿刺病理檢查
對各型肝炎的診斷有很大價值,通過肝組織電鏡、免疫組化檢測以及以KnodellHAI計分系統(tǒng)觀察,對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癥活動度以及纖維化程度等均可得到正確數據,有利于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