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福康養(yǎng)生 > 查疾病 > 心悸的中醫(yī)癥狀分型介紹

心悸的中醫(yī)癥狀分型介紹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區(qū)不適感,最常見病因為心率失常,心悸一般無危險性,但少數(shù)由嚴重心律失常所致者可發(fā)生猝死。那么,出現(xiàn)心悸的具體癥狀是什么呢?中醫(yī)根據(jù)心悸的癥狀,分為幾種類型,即心陰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肝腎陰虛,虛火擾主;心血瘀阻,氣滯絡阻;痰飲凌心,痰火擾心;心陽不振,陽虛作悸;氣陰兩虛,心虛膽怯。具體的癥狀介紹如下:

  1、心陰心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

  心陰心血因久病失養(yǎng),或勞欲過度,傷脾損腎,或各種原因的出血未復,或先天不足、稟賦衰弱等原因,久而久之,心陰心血乏源或虧虛,導致心之氣血兩虧,不能奉養(yǎng)于心,致心失所養(yǎng)而發(fā)生心悸。正如《丹溪心法》所說“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p>

  2、肝腎陰虛,虛火擾主

  因年老體衰、久病失養(yǎng)、房勞過度等原因導致肝陰不足或腎陰虧虛,一則肝陰不足,肝火內(nèi)熾;一則腎陰虧虛,水虧火旺,均可因虛火擾動而成心悸。如《石室秘錄》說:“怔仲之證,躁擾不寧,心神恍惚,驚悸不寧,此肝腎之虛而心氣之弱也。”

  3、心血瘀阻,氣滯絡阻

  因心氣不足,心陽不振,不能鼓動血液運行,致心血瘀阻,或寒邪入侵心脈,血寒而凝滯不通;或因痹證日久,致心脈痹阻;或年老氣血日衰,痰濕痹阻脈絡;或外邪內(nèi)侵于心,氣滯絡阻等原因,使心失主血脈功能而悸動不安。如姜春華所說:“臨床上,某些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癥見心悸、心痛、舌紫、脈遲澀或結代,不論寒熱虛實,必有心血鼓動不暢,血脈運行障礙或瘀血搏擊脈絡的病理,此時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脈”。

  4、痰飲凌心,痰火擾心

  由于脾失健運,濕聚成痰,或肺失宣降,津凝成痰,或脾腎陽虛,氣化失司,水氣內(nèi)停等,均可致痰飲內(nèi)停,日久凌心射肺,致心悸不安?;蛱涤艋療?,或夾肝火,則痰熱內(nèi)盛,上擾心神,亦可致心悸之證。如《血證論》中說:“心中有痰者,痰人心中,阻其心氣,是以心跳不安?!狈蔡碉媰?nèi)生者,病多日久,虛實夾雜,不僅心病,還涉及到肺、脾、肝、腎等臟,故證情錯綜復雜,辨證甚難。

  5、心陽不振,陽虛作悸

  由于心陽虛弱,缺乏鍛煉,或久病失養(yǎng),或年老陽虛,或陰損及陽,或陰濕傷陽,或誤服寒涼傷陽,久而久之,則可導致心陽虛弱,振奮無力,或心失溫養(yǎng),則可見心悸、胸悶、汗出、肢涼等癥。正如劉渡舟所說:“凡是由于各種原因,而傷及心之陽氣,諸如治療上發(fā)汗過多,或者過服苦寒之品,而內(nèi)伐陽氣,或因年老陽虛以及稟賦素弱等,皆可發(fā)生心陽虛的悸證?!?/p>

  6、氣陰兩虛,心虛膽怯

  若素體心陽不足,復感溫熱邪毒,日久最易耗氣傷陰而成氣陰兩傷,心氣虛無以貫心脈而周行全身,心陽虛心失所養(yǎng)致成心悸、心慌、胸悶等癥。也有因心膽氣虛而心失所主,膽氣虛怯,而決斷失常,則遇事易驚恐不安而致心悸。如突受驚嚇,突遇巨響,突見異物,或登高涉險,心驚神搖,不能自主,并逐漸加劇,而時時心悸不已。如《濟生方》所說:“驚悸者,心虛膽怯之所致也?!?/p>

  溫馨提示:心悸患者晚上宜早睡,不宜熬夜,保證午睡,對有失眠者,應服鎮(zhèn)靜劑,保證大腦皮層得到充分的休息。否則可造成中樞神經(jīng)功能的紊亂,使心肌興奮性增高而誘發(fā)早搏。另外,不要看緊張或有刺激性電影或電視,以防心悸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心悸 胸痹》《心悸怔忡專輯》《內(nèi)科癥狀鑒別診斷》】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