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叼B(yǎng)生 > 查疾病 > 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是現(xiàn)代人不可忽視的隱形殺手,但是部分患者卻因不了解該病而忽視治療。頸動脈狹窄多發(fā)于中老年,因此50歲以上的朋友主要定期體檢,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查,爭取能夠早期發(fā)現(xiàn)并治療,避免頸動脈狹窄的發(fā)生。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除了藥物之外,頸動脈嚴重狹窄主要依靠頸動脈剝脫術和支架介入術。事實上,頸動脈狹窄達到什么程度需要手術治療,一直是臨床決策的一個難點。歐美國家對頸動脈狹窄的認識和研究比我們早,他們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報道采用頸動脈內(nèi)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并做過幾個大型臨床實驗。

  結果顯示,與服用阿司匹林相比,頸動脈狹窄率超過70%,即嚴重狹窄時,需要做剝脫術;而當狹窄率在50%~69%時,做剝脫術的效果大概要5年后才能看出來,這意味著對于高齡患者就應慎重考慮手術干預的問題;低于50%的狹窄,剝脫術效果不如藥物。這些結論來自于大的醫(yī)學中心(每年手術例數(shù)超過25例)完成的研究,對于有癥狀患者實施剝脫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小于6%,而對于無癥狀患者實施剝脫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小于3%。

  凡是動脈狹窄占50%~70%且出現(xiàn)癥狀者和狹窄>70%者,均應積極進行手術治療。

  傳統(tǒng)手術(即頸動脈內(nèi)膜剝脫術cea)cea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標準方法,但是由于創(chuàng)傷大,已經(jīng)慢慢的被介入治療所取代。

  介入治療(cas)即通過動脈穿刺技術,將血管支架置于頸動脈狹窄段,擴張頸動脈,從而達到保證頸動脈血流通暢的目的。其優(yōu)勢為微創(chuàng)、恢復快、住院時間大為縮短。其適應證為:伴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外科入路困難(狹窄部位較高)的嚴重狹窄者、放療后再狹窄者、cea后再狹窄者和夾層性狹窄者等。

  頸動脈阻斷球囊技術(moma)由于頸動脈嚴重狹窄者發(fā)生斑塊脫落的風險較大,因此可應用新型頸動脈阻斷球囊技術。其缺點為治療費用約3倍于cea。

  溫馨提示

  頸動脈狹窄患者要注意飲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多吃雞蛋、大豆等高蛋白質(zhì)食品,注意飲食清淡,可進行適量的運動。平時最好忌煙酒、戒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因此飲食不當而加重病情。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