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任何縱隔腫瘤一樣,胸腺瘤的臨床癥狀產生于對周圍器官的壓迫和腫瘤本身特有的癥狀——合并綜合征,小的胸腺瘤多無臨床主訴,也不易被發(fā)現,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時,常有的癥狀是胸痛,胸悶,咳嗽及前胸部不適,胸痛的性質無特征性,程度不等,部位也不具體,一般講比較輕,常予對癥處理,未做進一步檢查,癥狀遷延時久,部分病人行X線檢查,或某些病人在體查胸透或攝胸片時發(fā)現縱隔腫物陰影,被忽略診斷的胸腺瘤此時常生長到相當大體積,壓迫無各靜脈或上腔靜脈梗阻綜合征的表現,劇烈胸痛,短期內癥狀迅速加重,嚴重刺激性咳嗽,胸腔積液所致呼吸困難,心包積液引起心慌氣短,周身關切骨骼疼痛,均提示惡性胸腺瘤或胸腺癌的可能。
20%~40%胸腺瘤在發(fā)現時沒有癥狀,僅在查體時偶然發(fā)現。1/3的患者有瘤體侵犯或壓迫鄰近縱隔結構所引起的局部癥狀,包括咳嗽、胸痛、氣短、吞咽困難、聲嘶或呼吸道感染,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多見于惡性胸腺瘤。30%一5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癥肌無力,但重癥肌無力患者僅有15%-20%有胸腺的病變。重癥肌無力在女性患者更常見,表現為復視、上瞼下垂、肌肉無力和容易疲勞等癥狀。胸腺切除術后2/3患者重癥肌無力癥狀能夠減輕,但常需要數月時間。少數患者可發(fā)生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皮質醇增多癥以及一些免疫異常如紅斑狼瘡、多發(fā)性肌炎等。
以往按胸腺瘤的細胞病理學結構將其分為三型:1、上皮細胞型。2、淋巴細胞型,淋巴細胞為主。3、混合型,兼有以上兩種細胞。為更好地反映胸腺瘤的性質,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胸腺瘤的新的分類標準,主要由髓質向皮質依次分為下述類型:
1、A型:髓質上皮瘤,細胞呈棱形或圓形。
2、AB型:腫瘤兼具A型及B型兩方面特點,為上皮細胞、淋巴細胞混合型細胞瘤。
3、B型:上皮瘤,細胞核卵圓形,細胞質色淡,呈皮質樣或樹突狀。根據上皮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例及腫瘤細胞的異形性進一步分為:B1型,皮質為主型胸腺瘤;B2型,皮質型胸腺瘤;B3型,高分化型胸腺瘤。
4、C型:來源于胸腺外組織的惡性腫瘤,如鱗狀細胞瘤。
上述WHO分類方法能較好地反映腫瘤在胸腺內部所在的層次部位,同時提示腫瘤的性質(越向皮質越惡性)并提示預后,其中B型胸腺瘤容易伴發(fā)重癥肌無力,尤其以B2型腫瘤浸潤性強。預后差。無論是侵襲性還是非侵襲性胸腺瘤,約10%~45%合并重癥肌無力癥狀和體征,為該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部分患者也可因巨大的腫瘤瘤體而產生呼吸道壓迫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