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就是包在陰莖頭外面的一層皮膚。翻轉包皮,可見龜頭后面呈環(huán)狀縮小部位叫做冠狀溝。在冠狀溝附近的皮膚里有許多皮脂腺,分泌一種具有臭味的分泌物,呈黃白色泥狀,稱為“包皮垢”。
包莖是指包皮口過小,使包皮不能上翻顯露出陰莖頭;包皮過長則是指包皮覆蓋全部陰莖頭,而包皮口并不小,可以上翻顯露出陰莖頭。嬰幼兒包皮過長往往是生理性的,到了青春期后陰莖頭仍遲遲不能顯露才能稱為包莖或包皮過長。
包莖或包皮過長時,使包皮內皮脂腺的分泌物不能排出,并逐漸形成奇臭的包皮垢。包皮垢適宜細菌生長,故可引起陰莖頭及包皮發(fā)炎。發(fā)生在尿道口的炎癥,愈合后可引起尿道口狹小,造成排尿困難。陰莖頭受包皮垢長期刺激還可能發(fā)生陰莖癌。據報道,約有85%-95%的陰莖癌患者有包莖或包皮過長病史。另外,妻子患宮頸癌,與丈夫的包皮垢刺激也有一定關系。
過去總認為包皮環(huán)切術能給男子帶來許多好處,如有利于防止手淫、防止性傳播疾病的感染、防止男女兩性生殖器官的惡性變(如男子的陰莖癌、前列腺瘤和女子的宮頸癌),也有利于日常的生殖器衛(wèi)生,甚至對早泄還有治療作用。但醫(yī)學界近年來對此提出置疑,包皮環(huán)切術真的必要嗎?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醫(yī)生主張慎重對待此事。
現在認為包皮環(huán)切術的指征應該是真性包莖和龜頭或包皮反復感染者。而當前為人們所廣泛接受的禁忌癥,包括:包皮過緊伴發(fā)性功能障礙,因恐懼情緒造成的“包皮過緊”。如果病人的問題(包皮過緊)是由嚴重的心理抑制(如閹割焦慮)所引起,那么就不要做包皮環(huán)切術。有些人勉強接受了手術,但事后發(fā)現它并未使他們的回避行為得到改善。
包皮過緊的包皮雖緊但有伸縮性,可以用手或在性交過程中退縮,從而將龜頭裸露出來。其機制是發(fā)育停滯,發(fā)病原因也有心理抑制因素,如對生殖器探索的禁忌,害怕造成生殖器損傷,對性問題懷有羞怯或內疚感等。治療原則應采取有利于糾正錯誤觀念和消級心理抑制的體驗療法:如告之以科學的性知識、消除思想上的顧慮,進行牽拉包皮的訓練指導,進行生殖器衛(wèi)生的指導,某些情況下輔以心理治療。
真性包莖的包皮很緊,沒有伸縮性,不能以任何方法使包皮退縮并暴露龜頭,多數伴有軟組織病變,如各種原因所致的瘢痕,像感染(龜頭炎、包皮炎);在不衛(wèi)生條件下施行的包皮環(huán)切術;皮膚病(如硬化性苔癬)等均可造成包莖。治療必須施行外科干預,如包皮環(huán)切術,背部皮膚切開,某些情況下需進行包皮系帶整形術。
年輕男性包皮過緊是很常見的,許多男孩在出生時包皮僅有很小的一個小孔,但到青春期后這種情形就很少見了。如果到了17歲仍存在包皮過緊,它并非總是器質性原因所致。幾乎所有男孩在青春期都會無意或有意地牽拉自己的包皮,但也有一些男孩一直不敢牽拉包皮。包皮能夠發(fā)育到成年狀況是陰莖的各種活動的結果,包括生殖器的清洗習慣,或者在自娛和手淫的情況下的種種撫弄。
為什么有些男子拒絕進行牽拉包皮這種正常的發(fā)育過程呢?他們多數存在某種心理抑制,其病史特征包括缺乏有關性行為的科學知識,缺乏有關保持生殖器衛(wèi)生的必要指導,他們接受的教育中充斥著對觸摸生殖器的禁忌,他們害怕違背這一禁忌時會給生殖器造成損害。他們往往伴有與性覺醒過程有關的其他畏懼或內疚。對于這類心理抑制者的治療原則是:使病人正確地面對他的問題,了解發(fā)病的原因,了解發(fā)育停滯的原因,獲得應有的領悟,情愿進行牽拉包皮的練習,有時還須安排特殊的指導,以便使他們能逐步耐受對裸露包頭的觸摸。
臨床上常見的因包皮引起的問題歸納起來其發(fā)生的共同原因是:
⑴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性教育,缺乏必要的性科學知識,相反卻被灌輸了許多消極的違背性科學的謬誤和偏見,又缺乏自信心和家人與朋友討論有關性的問題。他們往往獨處孤僻,郁悶不樂,無法擺脫。
?、瞥砷L于過分嚴厲、充滿壓抑氣氛的家庭,不能表達任何情感和感受,不鼓勵任何親昵和感情的共享,往往具有驚恐、悲憤、淡漠的感受,常常不能很好地表達這些感受。女性在他們眼中是陌生的人,一旦遇到挫折便會羞愧無比,感到無地自容。
⑶成長過程中不會體驗他們的身體,特別是生殖器。他們總不能擺脫對性表達和性樂趣追求的內疚,完全抑制對生殖器的探究,生怕突破禁忌帶來損害,內疚與畏懼造成的過分焦慮使得他們的包皮始終保持在青春期前的狀態(tài)。
既然病因有共同點,那么處理也應有共同的原則。首先是了解廣泛的性既往史,體檢當然也很重要,許多病人往往主動要求檢查,因為他們的問題表現為軀體癥狀。傳授有關的性知識和消除顧慮永遠是治療的起點。給病人準備一定的書面材料是有益的。
溫馨提示:當病人具有穩(wěn)定的伴侶關系時,治療時可加入性感集中訓練的內容。要求他們克服在性活動中控制自己情感和感受,一定要放松或放縱自己,全身心地投入。
【參考文獻:《男科病證治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