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早產兒因動脈導管未閉引起呼吸窘迫綜合征者,亦多主張手術治療,而較少采用促導管閉合藥物(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消炎痛)治療,因后者用藥劑量難以掌握,量少作用不明顯,量大則有副反應,或停藥后導管復通。近十多年來,由德、日等國少數(shù)醫(yī)帥先采用一種經靜脈和動脈聯(lián)合插管法,由導絲自股動脈引入-Teflon海綿栓子,塞入動脈導管內將其塞閉。因限用于動脈導管腔徑較細者,且每有操作失敗或導致血管副損傷,故未能推廣應用。
動脈導管閉合手術,一般在學齡前施行為宜。如分流量較大、癥狀較嚴重,則應提早手術。年齡過大、發(fā)生肺動脈高壓后,手術危險性增大,且療效差?;技毦詣用}內膜炎時,暫緩手術,但若藥物控制感染不力,仍應爭取手術,術后繼續(xù)藥療,感染常很快得以控制。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視為手術禁忌證。
1.并患肺血流減少的紫紺型心血管畸形者,導致紫紺的病變不能同期得到糾治時。
2.靜止時或輕度活動后出現(xiàn)趾端紫紺,或已出現(xiàn)杵狀趾者。
3.動脈導管未閉的雜音已消失,代之以肺動脈高壓所致肺動脈瓣關閉不全的舒張期雜音(GrahamSteell雜音)者。
4.體(股)動脈血氧測定,靜止狀態(tài)血氧飽和度低于95%或活動后低于90%者。
5.超聲多普勒檢查,示導管處呈逆向(右至左)分流,或雙向分流以右至左為主者。
6.右心導管檢查,測算肺總阻力已超過10Wood單位者。
手術方法與技術]手術一般采用左胸側后切口,經第4肋間或骨衣內切除第5肋骨經肋床進入胸腔。以導管處為中心,縱向剪開降主動脈表面的縱隔胸膜,沿主動脈表面向前解剖,直至顯露導管。如此,左側迷走神經、喉返神經和肺動脈端導管表面的心包返折處均被拉向前方,脫離導管本身,因而可免受損傷。以彎形直角鉗(米氏鉗)自導管下方沿著主動脈壁向導管后壁滑動,待導管全長游離后,參照導管的具體情況、器械條件和手術醫(yī)師的技術能力和經驗等,分別選用下列閉合導管的手術方式。
(一)導管結扎術
又分單純結扎法和加墊結扎法。
1.單純結扎法系用兩根粗線繞過導管作雙重結扎,或在主動脈側作荷包縫合結扎,或在兩結扎線之間附加貫穿縫合結扎。適用于導管細長而富于彈性者。
系用寬如導管長度的滌綸布片,捲成略細于導管直徑的圓柱狀,將其游離緣與卷體縫固,并保留布卷中段作結后的線備用,縫攏布卷兩端以防其松散。將布卷順置于導管上,以繞過導管的兩根粗線將其結扎于導管上,并將兩結扎線分別與留置于布卷上的縫線相互作結,以防卷墊滑動。此法系結扎線著力于卷墊上將導管腔壓閉,而結扎線對導管壁的扯割力甚微,可避免像單純結扎法導管壁有被結扎線扯裂的危險和導管復通之虞。如墊結扎法特別適用于導管粗大、導管壁彈性較差(如并發(fā)肺動脈高壓或曾患導管內膜炎)的病例。
(二)導管切斷縫合術
用兩把專用無創(chuàng)傷導管鉗,分別夾在導管的主動脈側和肺動脈側盡端。如導管較短,其主動脈端可用長彎動脈鉗或Potts-Smith鉗夾在降主動脈上,以擴大導管的長度。在兩鉗之間邊切邊用3-0無創(chuàng)傷針線連續(xù)縫合導管的主動脈切端,待導管切斷后再連續(xù)縫返起針處作結,繼之連續(xù)往返縫合導管的肺動脈切端。導管切斷縫合術要求有質量可靠的導管鉗和良好的血管縫合技術,否則手術時有出血致死的危險。
(三)導管鉗閉術
適用于直徑在2cm以內、管壁彈性較好的導管。用特制的動脈導管鉗閉器,于導管的主動脈端及肺動脈端各鉗閉1次,使鉗閉器內裝的成排鈦釘穿過導管的前后壁而彎曲將其壓閉(釘書機原理)。由于局部操作空間較小,妥貼安放鉗閉器有時會遇到困難,甚至引致導管壁損傷出血,應引起警惕。
(四)其他手術方式
導管手術后復通的病例再次手術時,可切開心包,在導管的肺動脈起始部繞以粗線加墊結扎之。導管壁鈣化、動脈瘤形成或窗形動脈導管的病例,可在阻斷導管處近、遠端主動脈血流的情況下,切開主動脈,以滌綸織片縫補導管的主動脈內開口。為防止阻斷主動脈血流引起脊髓缺血性損傷,宜在低溫麻醉下施行,必要時采用近、遠段主動脈轉流法--在主動脈阻斷的近、遠端之間,以口徑不小于1cm、內壁具有防凝作用的特制管道“架橋”,使阻斷主動脈時,血流通過管道供應降主動脈;如無特制管道,亦可用質佳的塑料管,但為防止轉流過程中塑料管內發(fā)生血凝,可按1mg/kg經靜脈注入肝素。晚近,對難以用上述方法安全地完成手術者,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在體外循環(huán)低溫條件下,切開肺總動脈,從腔內縫閉或以滌綸織片縫補導管開口;為防止操作過程中氣體進入主動脈,宜取頭低位,采用低流量灌注法,如此,既可防止發(fā)生體動脈氣栓,又不致因導管口處血流過多,影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