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臨床辨證,應根據(jù)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等,明確其主要的受病臟腑,在氣在血,以及證情之寒、熱、虛、實等。 治療腹痛,根據(jù)“通則不痛”的理論依據(jù),以“通”為原則,“通”有行氣活血之分。應按臨證表現(xiàn),分別采取不同的“通”法,即實則攻之,虛則補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氣滯者理氣,血瘀者活血。
具體中醫(yī)治療方法如下
1、虛寒證
證候
腹痛綿綿,或拘引作痛,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饑餓及疲勞后更甚,大便溏瀉,兼有神疲氣短、畏寒肢冷,面色無華等癥。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
甘溫益氣,助陽散寒。主方:小建中湯。
(1)在腹痛遇寒而發(fā),故病室慶溫暖向陽,多加衣被。尤需注意腹部保暖,可用腹帶,護腹保健品或在腹部放置熱水袋。
(2)注意體溫情況,因正氣虛弱,機體反應能力低下,即使體溫不高,也可能是病情危重,若體溫突然升高,是為病情惡化,應及時診治。
(3)針灸止痛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內關、天樞、中脘。本證患者多用溫熱療法,如艾灸神闕、關元、中極等穴,或腹部熱敷、蔥熨法、鹽熨法,及口服生姜紅糖水等,以溫中散寒止痛。
(4)患者以綿綿作痛為主要表現(xiàn),多喜擁被俯臥,故被服宜柔軟。
(5)若饑餓時疼痛者,可令其稍進熱食或熱飲,能緩解疼痛。
(6)飲食以溫熱為宜,忌食生冷與烈性酒漿,可適當選用姜、蔥、芥末、胡椒、大蒜、韭菜等作調料。應指導患者注意飲食調養(yǎng)、多選用溫中益氣之品,如羊肉、牛肉、南瓜、扁豆、山藥、蓮子、胡桃、龍眼、大棗、栗子、豆制品、乳類、蛋類等。
(7)脊柱兩側用梅花叩打,有促進脾胃功能的作用。
2、氣滯證
證候
脘腹脹滿,走竄攻沖,痛引兩脅或下連少腹,胸悶噯氣,得暖氣或矢氣后痛減,惱怒則痛甚,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
(1)氣滯多由情志波動而致氣機郁滯。應向患者說明,保持心情舒暢可以減輕疼痛,煩躁惱怒能加重病情的重要性,使其配合醫(yī)療護理,保持穩(wěn)定情緒。
(2)氣遇寒則凝,得熱則行。故應注意保溫,勿使受涼,使氣行而痛減。
(3)病室溫濕度適宜,患者易急躁惱怒,不愿受打擾,故應注意室內安靜,治療和各種操作盡量集中進行。
(4)中藥和飲食宜偏熱服用,或可緩痛。
(5)氣滯腹痛或腹脹者,應忌食南瓜、土豆及過甜之品等易壅阻氣機的食物,可用白蘿卜、大蒜、韭菜、香菇、柑橘等有行氣溫中作用之品作為食療。
3、血瘀證
證候
少腹刺痛而拒按,經(jīng)久不愈,疼痛劇烈,痛處固定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弦或澀滯。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藥:少腹逐瘀湯。
(1)觀察腹部有無腫塊,以及腫塊的部位、形狀、有無壓痛和腫塊同腹部的關系等,一般氣屬無形,血屬有形,故血瘀者多有腫塊,且固定不移。若腫塊變化無常,時大時小,時有時無,可能由氣滯引起,需當鑒別。
(2)腹部多刺痛,患者多喜仰臥,護理操作時盡量減少觸動患處。
(3)如見腹痛呈進行性加劇,疼痛不止,全腹硬滿拒按,并伴寒戰(zhàn)、高熱、或突然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下降、四肢逆冷,脈微欲絕者,是為危險重癥。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及時處理,切不可濫用鎮(zhèn)痛劑。
(4)此時患者多有恐懼憂傷情緒,需耐心勸慰,消除緊張心理。
(5)血得熱易散,故中藥和飲食宜溫熱為好。
(6)飲食以易消化之溫性食品為主,山楂、酒釀有行氣活血功能,可用于食療。
4、食滯證
證候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嘔吐,噯腐吞酸,或痛而欲瀉,便后痛減,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
消食異滯。主方:枳殼導滯丸。
(1)應嚴格控制飲食,腹痛嚴重者可暫禁食,等疼痛緩解后,先給予素淡流食或半流飲食,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2)若食后不久,即出現(xiàn)脘腹脹痛,可試用探吐法,使患者將胃內積食吐出,或用緩瀉劑瀉出,可以緩解癥狀。
(3)嘔吐重者,可針刺內關、合谷。噯腐吞酸時口含生姜片或咸菜,或可減輕癥狀。
(4)做好口腔護理,以淡鹽湯漱口。
(5)鼓勵患者食用蘿卜、金橘、橘子、蘋果、山楂等有寬中理氣消食之物。
(6)可用捏脊療法,以促進胃腸功能,緩減腹痛。
溫馨提示
中醫(yī)認為,腹痛之病因以食積停滯、濕阻脾胃、肝胃氣滯以及脾胃氣虛較為多見。選用中成藥治療腹脹有獨特的療效。治療腹脹的中成藥主要有消食導滯、燥濕健脾、行氣和胃以及補氣健脾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