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病原學及耐藥性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敗血癥診斷技術(shù)也不斷提高。下面就去了解一下敗血癥的診斷方法。
敗血癥診斷
易感因素
母親的病史
母親妊娠及產(chǎn)時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等),母親產(chǎn)道特殊細菌的定植,如B組溶血性鏈球菌(GBS)、淋球菌等。
產(chǎn)科因素
胎膜早破,產(chǎn)程延長,羊水混濁或發(fā)臭,分娩環(huán)境不清潔或接生時消毒不嚴,產(chǎn)前、產(chǎn)時侵入性檢查等。
胎兒或新生兒因素
多胎,宮內(nèi)窘迫,早產(chǎn)兒、小于胎齡兒,長期動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外科手術(shù),對新生兒的不良行為如挑“馬牙”、擠乳房、擠癰癤等,新生兒皮膚感染如膿皰病、尿布性皮炎及臍部、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見病因。
敗血癥診斷
病原菌
我國以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為主,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見于早產(chǎn)兒,尤其是長期動靜脈置管者;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見于皮膚化膿性感染;產(chǎn)前或產(chǎn)時感染以大腸埃希菌為主的革蘭陰性(G-)菌較常見。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患兒以G-菌如綠膿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沙雷菌等多見。
驗室檢查
1、細菌學檢查
細菌培養(yǎng)
盡量在應用抗生素前嚴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養(yǎng),疑為腸源性感染者應同時作厭氧菌培養(yǎng),有較長時間用青霉素類和頭孢類抗生素者應做L型細菌培養(yǎng)。懷疑產(chǎn)前感染者,生后1h內(nèi)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養(yǎng),或涂片革蘭染色找多核細胞和胞內(nèi)細菌。必要時可取清潔尿培養(yǎng)。腦脊液、感染的臍部、漿膜腔液以及所有拔除的導管頭均應送培養(yǎng)。
病原菌抗原及DNA檢測
用已知抗體測體液中未知的抗原,對GBS和大腸桿菌K1抗原可采用對流免疫電泳,乳膠凝集試驗及酶鏈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方法,對已使用抗生素者更有診斷價值;采用16SrRNA基因的聚合酶鏈反應(PCR)分型、 DNA探針等分子生物學技術(shù),以協(xié)助早期診斷。
2、非特異性檢查
白細胞(WBC)計數(shù)
出生12h以后采血結(jié)果較為可靠。WBC減少 (<5×109 wbc="">25×109/L;>3d者WBC>20×109/L)。
白細胞分類
桿狀核細胞/中性粒細胞(immature/totalneutrophils,I/T)≥0。16。
C 反應蛋白(CRP)
為急相蛋白中較為普遍開展且比較靈敏的項目,炎癥發(fā)生6~8h后即可升高,≥8μg/ml(末梢血方法)。有條件的單位可作血清前降鈣素(PCT)或白細胞介素6(IL 6)測定。
血小板≤100×109/L。
微量血沉≥15mm/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