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癥性改變,是一種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慢性胃病,臨床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慢性萎縮性與慢性肥厚性3類。由于潰瘍病、胃息肉與胃癌等都可并見慢性胃炎,彼此關(guān)系密切,因此加強對慢性胃炎的研究,對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醫(yī)根據(jù)臨床癥狀進行分型辨證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1.肝胃氣滯型
多見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暢而誘發(fā)。胃部飽脹以進食后為甚,或胃部脹痛連脅,噯氣頻作,得矢氣稍適,或惡心欲嘔,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暢等癥,舌邊尖稍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氣消脹。方用柴胡疏肝散。
2.脾虛胃熱型
多見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反復(fù)發(fā)作,或萎縮性胃炎活動期,表現(xiàn)為本虛挾有胃熱,呈虛實寒熱錯雜之象。證見胃部嘈雜,或胃部灼痛,痛無定時,饑時覺痛,飽時覺脹,口苦干而不多飲,納食量減,大便時稀時秘等,舌質(zhì)淡或淡紅,舌苔薄黃,脈細(xì)弦。治宜健脾補氣,和中清胃。方用半夏瀉心湯。
3.脾胃虛弱型
多見于萎縮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久病實證已消除仍余脾虛證。證見胃部虛痞,或隱隱作痛,按之較舒適,喜進熱食,食后腹脹,或嘔吐清涎,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質(zhì)淡、體胖,苔白潤,脈細(xì)弱。治宜健脾補氣,溫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
4.胃陰不足型
多見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或其他證型胃炎久病久治傷陰所致,證見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雜不適,口干納呆,或食后飽脹,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少津,苔薄白稍于,脈細(xì)數(shù)。治宜養(yǎng)陰益胃、緩急止痛。方用益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