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叼B(yǎng)生 > 查疾病 > 感染性腹瀉的常見治療方法

感染性腹瀉的常見治療方法

  感染性腹瀉病原微生物主要有志賀菌、沙門菌、空腸彎曲桿菌等。病毒及細菌毒素引起的腹瀉一般不需用抗菌藥物;對腹瀉患者要留取糞便做常規(guī)檢查與便菌培養(yǎng),在未獲取藥敏實驗結(jié)果前結(jié)合病情經(jīng)驗用抗菌藥物。腹瀉次數(shù)和糞便量較多者應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zhì);病情嚴重者應靜脈給液,病情好轉(zhuǎn)后改為口服,治療原則:糾正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繼續(xù)飲食、合理用藥。

  常見治療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飲食治療

  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一般不需禁食(嚴重嘔吐除外),口服補液療法或靜脈補液開始后4h應恢復進食,少吃多餐(建議每日6餐),進食少油膩、易消化、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食物,盡可能增加熱量攝入。避免進食罐裝果汁等,以免加重腹瀉。

  二、補液治療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應盡可能鼓勵其接受口服補液鹽治療,但有下述情況應采取靜脈補液治療。

  (1)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飲水者。

  (2)高熱等全身狀況嚴重,尤其是伴意識障礙者。

  (3)嚴重脫水,循環(huán)衰竭伴嚴重電解質(zhì)紊亂和酸堿失衡者。

  (4)其他不適合口服補液治療的情況。脫水引起休克者的補液應遵循“先快后慢、先鹽后糖、先晶體后膠體、見尿補鉀”的原則。

  三、止瀉治療

  (1)腸黏膜保護劑和吸附劑蒙脫石、果膠和活性炭等,有吸附腸道毒素和保護腸黏膜的作用。

  (2)益生菌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以用于治療腹瀉病,能有效減少AAD的發(fā)生,能顯著降低艱難梭菌感染。益生菌盡可能避免與抗菌藥物同時使用。

  四、抑制腸道分泌

  (1)次水楊酸鉍,抑制腸道分泌,減輕腹瀉患者的腹瀉、惡心、腹痛等癥狀。

  (2)腦啡肽酶抑制劑,減少腸道水和電解質(zhì)的過度分泌。

  五、腸動力抑制劑

  洛哌丁胺、苯乙哌啶。感染性腹瀉不推薦使用。

  六、病原治療

  抗菌藥物的選擇應用抗菌藥物前應首先行糞便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若無結(jié)果,則行經(jīng)驗性抗菌治療。喹諾酮類藥物為首選抗菌藥物,復方磺胺甲惡唑為次選。鑒于細菌對喹諾酮類耐藥情況越來越嚴重,對于嚴重感染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腹瀉,在獲得細菌培養(yǎng)結(jié)果并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類敏感的患者,可以考慮使阿奇霉素。如48h后病情未見好轉(zhuǎn),則考慮更換其他抗菌藥物。利福昔明是一種廣譜、不被腸道吸收的抗菌藥物,亦可選用。CDI的治療甲硝唑是輕中型CDI治療的首選藥物,對于重型CDI,或甲硝唑治療5~7天失敗的患者應改為萬古霉素治療。

  溫馨提示

  病毒性腹瀉的病原學治療一般不用抗病毒藥物和抗菌藥物。硝唑尼特對病毒性腹瀉有一定治療作用。急性寄生蟲感染性腹瀉的治療使用替硝唑或甲硝唑,急性溶組織內(nèi)阿米巴腸病,使用甲硝唑或替硝唑,隨后加用巴龍霉素或二氯尼特。隱孢子蟲病,使用螺旋霉素。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