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瀉是一種急性、慢性的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腸道炎癥所導致的腹瀉。如果患上此病那么就要及時治療否則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腦炎或心肌炎等病癥,那么下面就由小編我來為大家介紹下感染性腹瀉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
中藥治療
1、濕熱瀉
夏、秋季多見,適用于急性水樣便腹瀉,病毒性或產毒素性細菌感染。
證候表現
起病急,腹瀉頻繁,大便稀或水樣,肛門灼紅,發(fā)熱,煩鬧,口渴喜飲,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細說感染性腹瀉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
治則
清熱利濕、分利止瀉。
方藥
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常用藥: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茯苓、車前子、蒼術等。 發(fā)熱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 嘔吐:加半夏、生姜。
2、脾胃虛寒瀉
適用于急性腹瀉之后的遷延與慢性腹瀉。
證候表
病程大于2周,時輕時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滑
治則
溫中健脾、固澀止瀉。
常用藥
黨參、蒼術、白術、茯苓、山藥、肉蔻、丁香、赤石脂、石榴皮、雞內金、鳥梅等。
3、脾腎虛寒瀉
適用于重癥難治性腹瀉。多見于3個月以下小嬰兒伴重度營養(yǎng)不良。
證候表現
腹瀉日久,久治不愈,腹瀉頻繁,洞瀉不止,大便色淡不臭,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四肢發(fā)涼。舌淡少苔,脈微弱。
治則
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常用藥
熟附子(先煎)、 紅人參(先煎)、蒼術、甘草、干姜4g、赤石脂、茯苓、山藥等。
4、脾虛瀉
適用生后即腹瀉或病后伴發(fā)腹瀉。
證候表現
病程遷延,時輕時重,時發(fā)時止,大便稀溏,有奶辦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欲不振,神情倦怠,形體消瘦或虛胖。舌質淡,苔簿白,脈緩弱。
治則
健脾益氣、固澀止瀉。
常用藥
黨參、茯苓、白術、蒼術、山藥、陳皮、焦三仙、雞內金、赤石脂。脫肛:加黃芪、升麻。
5、傷食瀉
由于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證候表現
脘腹脹滿,疼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大便溏稀帶奶辦,不消化,味酸臭,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性急好哭,夜睡不安。舌質淡紅,苔白厚膩或淡黃膩,脈滑數。
治則
消食導滯、理氣止痛。
常用藥
藿香、陳皮、焦三仙、萊菔子、茯苓、半夏、木香、白芍、元胡、雞內金等。
西醫(yī)治療
1、補液治療
自1978年WHO和UNICEF推薦的口服補液鹽(ORS)療法(ORT)作為首選療法后,在臨床上使用30余年來,使得患急性腹瀉的兒童死亡人數從每年450萬下降到180萬,是抗腹瀉治療的革命性進步。調查顯示,各國口服補液鹽應用的覆蓋率與腹瀉死亡率呈負相關。2003年WHO和UNICEF又推薦了新的低滲透壓口服補液鹽,不僅防脫水的效果優(yōu)于原配方,而且控制其他癥狀尤其是縮短病程的效果更優(yōu)。需要注意四個問題:第一,重度脫水、嚴重嘔吐、昏迷等,必須靜脈補液,同時要嚴密監(jiān)測電解質,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第二,已經發(fā)生明顯低血容量者要慎重使用低滲補液鹽;第三,ORT強調的是“療法”和治療理念,而不是“補液鹽”本身,在非發(fā)達地區(qū),根據補液鹽的配方完全可以“自制”家用液體;第四,嬰幼兒腹瀉要增加母乳喂養(yǎng),而不僅僅是補“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