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的治療,一般采用手術、藥物的綜合療法,即改善全身情況,控制感染與手術處理。在治療過程中,除用抗菌約物控制感染外,應增進營養(yǎng),必要時輸血,手術引流及其他治療。
一、病灶清除開放引流法
在過去,常用奧爾(orr)氏開放手術法,目的在清除病灶,消除死腔,充分引流,以利愈合。即徹底去除竇道、疤痕組織、死骨、異物,亂除死腔中的肉芽組織,切除不健康的骨質(zhì)及空腔邊緣,使之呈碟形。但應注意不可去除過多骨質(zhì),以免發(fā)生骨折。并注意少剝離骨周圍軟組織如骨膜等,以免進一步影響循環(huán)妨礙愈合,傷口不予縫合,用油紗布填充,外用石膏固定。2周后更換敷料,以后每4~6周更換一次,直至愈至。此法有一定缺點即傷口長期不愈需多次換石膏,臭味較大,鄰近關節(jié)被固定過久,引起僵硬,肌肉萎縮,疤痕也較大。在小部分病人,如軟組織缺損過大,或不能縫合皮膚時,仍有使用價值。
二、清除病灶、滴注引流法
在徹底清除病灶,死腔碟形化后,洗凈傷口,只定點縫合皮膚,不分層縫合。傷口內(nèi)放兩根細導尿管或塑料管,術后其中一根用生理鹽水滴注引流,每1000毫升生理鹽水內(nèi)加青霉素80萬單位,一日約2000毫升,另一根作負壓吸引。當患者體溫降至正常后一周左右。由于傷口有充分滴注沖洗引流,感染容易控制,骨腔凝血機化,而后骨化。大多數(shù)病人傷口在一月內(nèi)得到愈合。少數(shù)術后傷口不愈或復發(fā)的病人,大多是由于清除病灶不徹底引起的。再次手術徹底清除病灶和滴注引流后可獲成功。術后傷口縫合不可過緊,必須保持不斷滴入,同時又能流出,以免引流不暢。滴注引流法的缺點是容易沾濕被褥,因此要防止潮濕,以免病人受涼,一般采用多量敷料吸水,塑料布和護架保護被褥。如用兩根細導尿管,一根滴入液體,另一根用負壓吸出(如胃腸減壓器),可減輕上述情況。
三、消滅死腔的手術
股骨、脛骨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在病灶清除術后如死腔很大,可用帶蒂肌瓣充填死腔。勿損傷該肌瓣的血管神經(jīng),肌瓣不宜太大,避免蒂部扭轉(zhuǎn)。
四、病骨切除
有些慢性骨髓炎,如肋骨,腓骨上端或中分、髂骨等??煽紤]采用手術切除病變部分。
五、截肢
在感染不能控制,患肢功能完全喪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時,經(jīng)慎重考慮后,方可采用。
溫馨提示:部分慢性骨髓炎患兒因病變部位血液循環(huán)增加,促使肢體過長,相反骺板受炎癥破壞可致肢體縮短或發(fā)生病理性骨折后的畸形愈合。小兒患了骨髓炎,家長要耐心配合醫(yī)生,定期復診并進行傷口換藥,爭取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