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是一種不常見的臨床征象,但早在古代就被人們所認識,公元前1500年的Ebers莎草紙文獻中就有所描述。常發(fā)生于幼年期、老年期、久病體弱和身體瘦高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發(fā)病率高于男性。根據(jù)脫垂程度,分部分性和完全性兩種。
I度脫垂
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呈淡紅色,長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納。
II度脫垂
為直腸全層脫出,脫出物長5~10cm,呈圓錐狀,淡紅色,表面為環(huán)形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松弛,便后有時需用手回復。
III度脫垂
直腸及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長達10cm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松弛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