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叼B(yǎng)生 > 查疾病 > 診斷肝癌血清指標需做4項檢查

診斷肝癌血清指標需做4項檢查

  原發(fā)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癌癥的可怕主要在于很難早期發(fā)現(xiàn),目前對于原發(fā)性肝癌經(jīng)過抽血化驗,有4項指標可提供有價值的診斷,即甲胎蛋白(AFP)、異常凝血酶原(AP)γ-谷氨酰轉移酶同工酶II(GGT2)及血清巖藻糖苷酶(AFU)。

  檢查一:甲胎蛋白 (AFP)

  甲胎蛋白是1956年在胎兒血清中發(fā)現(xiàn)的一種胚胎專一性甲種球蛋白,1964年有人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測得它。

  參考值:<20微克/升(g/L)。

  病理意義:正常情況下,這種存在于胚胎早期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在出生后即迅速消失,如重現(xiàn)于成人血清中,則提示有肝癌的可能。另外,在生殖腺胚胎瘤和少數(shù)轉移性腫瘤如胃癌,以及在孕婦、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可呈假陽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顯。甲胎蛋白現(xiàn)已廣泛用于肝細胞癌的普查、診斷、判斷治療效果、預測復發(fā)。普查中陽性可早于癥狀出現(xiàn)8~11個月。肝細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陽性率為70%~90% 。

  診斷標準:甲胎蛋白>500微克/升(μg/L)持續(xù)1個月,或>200微克/升(μg/L)持續(xù)2個月而無肝病活動證據(jù),并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者,應高度懷疑肝癌。通常甲胎蛋白濃度與腫瘤的大小有關聯(lián),但個體差異較大。

  20%~45%的活動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呈低濃度陽性,一般不超過200微克/升(μg/L),常先有血清谷丙轉氨酶明顯增高,甲胎蛋白與此同時升高,在1~2個月內隨病情好轉、血清谷丙轉氨酶下降而下降。但甲胎蛋白低濃度陽性持續(xù)達2個月或以上,而且血清谷丙轉氨酶已正常,這時應高度警惕亞臨床肝癌的存在。

  甲胎蛋白對肝細胞癌的臨床價值可以歸納為:是一種僅次于病理檢查的診斷方法;為目前最好的早期診斷方法之一,可在臨床癥狀出現(xiàn)前8~11個月做出診斷;為反映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的敏感指標;有助于檢出亞臨床期、復發(fā)性與轉移性肝癌。

  檢查二:異常凝血酶原(AP)

  異常凝血酶原也稱γ-羧基凝血酶原。

  參考值:<250微克/升。

  臨床意義:肝癌患者血清異常凝血酶原陽性率為69.4%。多數(shù)資料表明,異常凝血酶原對原發(fā)性肝癌有較高的特異性,而良性肝病、轉移性肝癌僅少數(shù)呈陽性,因此對亞臨床肝癌有早期診斷價值。

  檢查三:γ-谷氨酰轉移酶同工酶Ⅱ(GGT2)

  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Ⅱ對原發(fā)性和轉移性肝癌診斷的陽性率可達90%,特異性達97.1%,非癌性肝病和肝外疾病患者的陽性率小于5%。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Ⅱ與甲胎蛋白濃度無關,在甲胎蛋白低濃度和假陰性肝癌患者中,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Ⅱ的陽性率也較高。

  檢查四:血清巖藻糖苷酶(AFU)

  參考值:3.5~10.3單位/升(U/L)。

  國內報道,血清巖藻糖苷酶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陽性率為70%~80%,該指標陽性與甲胎蛋白濃度及腫瘤大小無關。血清巖藻糖苷酶對甲胎蛋白陰性肝癌和小肝癌患者的陽性率分別為76.1%和70.8%。對轉移性肝癌和肝良性腫瘤均為陰性,但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出現(xiàn)假陽性率較高。

  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Ⅱ、異常凝血酶原對肝癌有肯定的診斷價值,在普查中也有早期診斷意義。三項聯(lián)合檢測,可大大提高診斷準確率。血清巖藻糖苷酶對肝癌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特異性不高,若與甲胎蛋白聯(lián)合檢測,可用做甲胎蛋白呈陰性肝癌患者的輔助診斷。

  溫馨提示:隨著原發(fā)性肝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肝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總體療效有所提高。但肝癌即使獲得根治性切除,5年內仍有60%~70%的病人出現(xiàn)轉移復發(fā),術后用AFP檢測及超聲波檢查定期觀察,以盡早發(fā)現(xiàn)肝癌的復發(fā)和轉移。

  【參考文獻:《肝病診斷新技術》《原發(fā)性肝癌診斷與治療》】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