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病因比較復雜,它是由不同的單因素或幾種因素聯(lián)合作用的結果。簡述與頸椎病發(fā)病的有關因素有以下幾種方面。
1、解剖變異
頸椎病病常見的解剖變異有C2-C5(或C2-C4)椎體融合,枕環(huán)畸形,顱底凹陷,頸椎后隱裂,單個頸椎小椎體。C7橫宮肥大,頸肋等。這些情況都改變了頸椎的動、靜力的平衡,易損傷和(或)退變后發(fā)病。
2、頸椎椎管矢狀狹窄
頸鵬達正好位于椎管在矢狀徑上處于一個“生理狹窄”部位,尤其是頸膨大最大矢狀徑位于椎管矢狀徑最狹窄處,而在形態(tài)上椎管呈三角形,脊髓呈橢圓柱狀,所占空間較大。
3、外傷與職業(yè)
頸椎病的患者中曾有過外傷史者約占10%~30%左右,尤其是35歲以下患者。起病前多有明確的質部外傷史或反復“落枕病史”。長期伏案活低頭工作的易使頸部損傷,單發(fā)頸椎病。
4、頸椎病與其他的胸腰椎疾病的關系
脊柱好像一個連續(xù)均勻的彈性直桿,支持頭、軀干及上肢在各種不同體位上的杠桿鏈運動。作者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胸腰椎疾病可以改變頸椎的生理曲線,促使早發(fā)頸椎病或加重頸椎病狀。另外,患頸椎病后,常出現(xiàn)上胸椎(T3或T4)的代償性的變位。(三維空間六個自由度)造成相應的胸肋,肋椎及肋橫宮關節(jié)錯動,而呈現(xiàn)胸背部疼痛及肋間神經同,類似“冠心病”樣痛。
頸椎病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但其病變過程往往開始于中青年。由于人體的代償性能力和病變初期可不表現(xiàn)出癥狀。隨時間推移,多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人體代償機能失調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頸椎病的癥狀及體征。若能對頸椎病的多種致病因素及時次啊去有效防治措施,就可以減少頸椎病的發(fā)病率及延遲發(fā)病時間。
舒適的睡姿,合適的枕頭。每個人都應養(yǎng)成正確的睡姿,能使頭頸肌肉放松,坦然舒適,不增加心肺的負擔。切忌偏臥扭頭轉頸等不良睡姿。它容易引起頸部持續(xù)緊張狀態(tài),促使頸部肌肉、關節(jié)、韌帶的牽拉,勞損退變。
枕頭伴隨人們生活的時間很長,它的形態(tài)和質地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它是維持脊柱正常位置的工具之一。枕頭應該有利于頸肌松弛,有利于維持生理頸椎取現(xiàn),有利于變換枕頭高度,適應不同的睡姿(仰、側臥)。合理睡枕應是質地松軟,無彈性(不用海綿),高度以15cm左右為宜。
在急性損傷病例中,傷后發(fā)生四肢運動麻痹,病理上多屬急性中心性頸髓損害。過一階段病變部位水腫吸收則肢體逐漸恢復活動,部分病理則遺留肢體力弱,痛覺減弱等癥狀。一部分病例傷后即會出現(xiàn)構音和吞咽障礙,或直腸、膀胱功能障礙。在慢性晚發(fā)性病例,傷后肢體運動無明顯障礙,經過相當時間后逐漸發(fā)病,先從一側發(fā)展到雙側上、下肢。在重癥病人一般上肢的病癥較下肢為重。列出現(xiàn)嚴重的肌萎縮,在這期間逐漸呈現(xiàn)后顱神經組的損害綜合癥。有的病人頸部外傷后要出現(xiàn)眩暈癥狀,如做神經系檢查。
頸椎外傷的病人,如出現(xiàn)椎體末和后顱神經組織損害體征,則有助于本病的定位診斷,因為在其他的腦干部或頸髓部椎體末受損時并不引起后顱神經組織損害的綜合體征,對頭部有外傷的癥狀應進行包括顱神經在內的神經系檢查。
在局部體征上,除因疼痛頸部活動受限外,需仔細檢查患椎半脫位所引起相應的棘突偏壓,患椎棘突矢徑三椎空間六個自由度變位。偏壓 的分叉部較隆起。局部壓疼,以上體征綜合X線片有助于確定病變的部位。
對于頸椎病發(fā)病和治療機理的初步探討,列簡要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