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的營養(yǎng)動脈主要是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3支。當其發(fā)生慢性閉塞時,可能產生3種后果:建立充分的側支循環(huán);發(fā)生腸梗死;發(fā)生腸缺血而無梗死。
由于動脈硬化及動脈炎,使腹主動脈胃腸道分支的開口處造成狹窄或阻塞。受累的動脈多發(fā)生在腸系膜上動脈?;颊哌M食后,腸道血流量和需要量增加,造成腸道相對缺血、缺氧、腸管痙攣,產生明顯的腹部絞痛。病人年齡多在40~59歲,女性多見,并且伴有動脈硬化的其他表現。有時在上腹部可聽到收縮期血管雜音。腸絞痛常見的癥狀有鈍痛、腹瀉、惡心、腹脹、便秘、腹痛。患上腸絞痛會給患者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了解腸絞痛的診斷方法就非常重要。
紅細胞比積降低、低蛋白血癥、低膽固醇血癥和免疫力低下等。部分病例行空腸或結腸穿刺活檢,可發(fā)現慢性缺血表現,包括腸黏膜絨毛萎縮、上皮細胞扁平和慢性腫脹等。
一、選擇性內臟動脈造影
1、腹腔動脈造影正位片
導管通過股動脈穿刺插至腹腔動脈起源處的上方,在給予小的試驗劑量證實導管位置適當后,注入50%泛影葡酸鈉30~40ml,然后連續(xù)快速多次攝片,可以顯示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中的1支或2支有無狹窄或閉塞。
2、腸系膜上動脈造影下位片
腹腔動脈造影后,將導管插至腸系膜上動脈起點的上方再作造影攝片,如顯示明顯擴張和伸長的腸系膜下動脈并通過側支循環(huán)充盈腸系膜上動脈,表明有腸系膜上動脈性閉塞。
3、動脈造影攝片側位
對于內側弓形韌帶綜合征,側位動脈造影攝片可顯示腹腔動脈的上緣受壓和該動脈向尾側移位,而腸系膜上、下動脈通常顯示正常。
二、多普勒超聲檢查
阻塞部位的近端,可表現為高速噴射血流或血流紊亂頻譜,若有肝動脈血液倒流,則提示腹腔動脈阻塞或重度狹窄。此外還可以測定腸系膜血管流量,典型的腸道大血管流量為500~1200ml/min,為心輸出量的10%~20%。
三、磁共振
正常人群與患者餐后30min內,腸系膜上動脈血流量有顯著差異。同時測定腸系膜上動脈和上靜脈血流量顯示,腸系膜上動脈閉塞的程度越重,腸系膜上動脈與腸系膜上靜脈之間血流比值餐后增加越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