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的診斷要點(diǎn)
1.常見于體虛的小兒及老年人,或新產(chǎn)婦,或有長期瀉痢、咳嗽等病史,或有內(nèi)痔環(huán)切手術(shù)史。
2.脫出為本證的主要癥狀。輕者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后可自行還納;日久逐步發(fā)展為直腸全層脫出,除大便時脫出外,甚至咳嗽、行走、下蹲也脫出,須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后方能回納。如脫出未即時還納,直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或糜爛??砂橛懈刂芷つw潮濕瘙癢、腰骶及腹部墜脹酸痛。脫出時間稍長,’沒有及時復(fù)位,可造成嵌頓,粘膜由粉紅色變?yōu)榘底仙?,甚至糜爛壞死,腫脹疼痛,體溫升高,排尿不暢,里急后重,肛門墜脹疼痛。
3.本病常分為I、Ⅱ、Ⅲ度。
I度:直腸粘膜脫出,淡紅色,長2~5厘米。質(zhì)軟,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復(fù)。
Ⅱ度:直腸全層脫出,長5-9厘米,呈圓錐形,淡紅色,表面為環(huán)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便后需用手幫助回復(fù),常伴發(fā)肛門松弛。
?、蠖龋褐蹦c及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長達(dá)10厘米以上,呈圓柱形,表現(xiàn)有較淺的環(huán)狀皺襞,括約肌松弛無力。
4.本病尚需與內(nèi)痔相鑒別。內(nèi)痔中、后期雖也能脫出,但痔核分顆清楚突起,表面多為暗紅色或青紫色,拭之容易出血。
脫肛的辨證分析
本病是因小兒氣血未旺,發(fā)育未全,或因老年氣血衰退,或因產(chǎn)育,氣血雙虧,或因久瀉久痢、長期咳嗽等,以致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攝納升提,肛門松弛,直腸移位而脫出肛外而成。若因手術(shù)或外傷損及肛門,肛門失于禁固,也會導(dǎo)致本病。
本病病位在大腸,病因較為復(fù)雜,但其根本原因是中氣不足所致。臨床上脫肛以虛證多見。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提舉內(nèi)臟,氣虛肛門固攝無力,則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脫出。若脫出后未及時還納,局部氣血郁滯,濕聚熱生,則脫出物腫痛并作,里急后重,此時為標(biāo)實(shí)本虛。治療以補(bǔ)中益氣,固攝升提為基本原則。
脫肛的辨證論治
中氣不足型
【證見】直腸粘膜或全層脫出,輕重不一,有的便時脫出,有的增加腹壓即脫出,粘膜色淡紅,粘液不多,里急后重及肛門墜脹疼痛感不明顯,伴食納不佳。舌淡,苔薄白,脈沉細(xì)。
【治法】 補(bǔ)中益氣,固攝升提。
【方藥】
1.主方補(bǔ)中益氣湯(李杲《東垣十書》)加減
處方:黨參30克,黃芪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當(dāng)歸9克,白術(shù)12克,炙甘草3克,大棗9克,金櫻子12克,續(xù)斷9克,五倍子12克。水煎服,每日l劑。
虛寒者,加肉桂3克(煽)、炮姜9克、制附子9克。夾熱者,加黃連6克、黃芩9克、槐花9克。久瀉久痢者,加訶子12克、破故紙9克。
2.中成藥
(1)補(bǔ)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人參養(yǎng)榮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人參蘆(顧伯華《中醫(yī)外科臨床手冊》)
處方:人參蘆1個(研末)。每日1個,溫開水送服。
(2)鱉首(朱仁康《中醫(yī)外科學(xué)》)
處方:鱉首(烘干研末)3克,內(nèi)服,每日3次。適用于兒童脫肛。
(3)脫肛方(柯澤春驗方)
處方:使君子肉若干,搗爛,加飴糖適量,制成丸藥。每丸3克,每次l丸。另燉瘦豬肉100—150克,取肉湯服用。每3日服丸藥和肉湯1次,3次為1個療程。適用于小兒I、Ⅱ度脫肛。
(4)菝葜金櫻湯(曹會卿驗方)
處方:菝葜90~120克,金櫻子(根)60.90克。水煎分3次服;小兒酌減。
(5)升陷回腸湯(王建葉等驗方)
處方:黨參30克,升麻9克,甘草6克。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過濾取汁,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兩次藥液混合,早晚2次分服。配合外洗:用芒硝30克、甘草9克,加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5分鐘;待溫坐浴,早晚各1次。
下焦?jié)駸嵝?/strong>
【證見】 直腸粘膜或全層脫出,灼熱腫痛,血性粘液較多,里急后重,排尿不暢,肛門墜脹,疼痛劇烈。舌紅,苔黃膩,脈洪數(shù)。
【治法】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方藥】
1.主方黃連解毒湯(王燾《外臺秘要》)合地榆散(王懷隱等《太平圣惠方》)加減
處方:黃連6克,黃芩9克,梔子9克,黃柏9克,地榆12克,赤芍9克,甘草3克,蒼術(shù)9克,澤瀉9克,槐花9克,鳳尾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濕清熱退,腫消痛減后,仍以補(bǔ)氣升提為治則,參照中氣不足證論治。
2.中成藥
(1)黃連解毒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地榆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中氣不足證單方驗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