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叼B(yǎng)生 > 查疾病 > 彌漫性膠原病,英文:desmosis

彌漫性膠原病,英文:desmosis

  1結締組織病簡介編輯本段

  結締組織病簡介

  結締組織病,以疏松結締組織粘液樣水腫及纖維蛋白樣變性為病理基礎的一組疾病。最早認為主要是膠原纖維發(fā)生纖維蛋白樣變性所致,故稱為彌漫性膠原病或膠原血管病,以后認為主要病變不僅限于膠原纖維,而改稱為結締組織病。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免疫及病毒感染等有一定關系,是多因性疾病。隨著免疫學的進展,發(fā)現(xiàn)多數結締組織病均伴有免疫學的異常,如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體液免疫功能亢進,有些結締組織病有自身抗體存在,故也將這組病歸入免疫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2結締組織病分類編輯本段

  結締組織病分類

  風濕病學發(fā)展后,有人又將結締組織病概括于風濕病中。雖然這組疾病不太多見,但病情常較嚴重,有的可影響生命。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療效較好,可緩解病情,但不能根治。

  結締組織病包括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韋格納氏肉芽腫、巨細胞動脈炎及干燥綜合征等。美國風濕學會1982年修訂的風濕病分類中,結締組織病還可包括變應性血管炎、貝赫切特氏病、結節(jié)性非化膿性發(fā)熱性脂膜炎等。結締組織病具有某些臨床、病理學及免疫學方面的共同點,如多系統(tǒng)受累(即皮膚、關節(jié) 、肌肉、心、腎、造血系統(tǒng)、中樞神經等可同時受累),病程長,變化多,可伴發(fā)熱、關節(jié)痛、血管炎、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等;但又各具有特征性的表現(xiàn)。

  廣義的結締組織病還包括一組遺傳性的結締組織病,即由于先天性的缺陷使結締組織中某種成分(如膠原、彈性蛋白或糖胺聚糖)的生物合成或降解發(fā)生異常而引起的疾病 。

  3結締組織病診斷標準編輯本段

  結締組織病診斷標準

  臨床常用 Sharp 標準:

  1、主要標準①重度肌炎;②肺部累及( 二氧化碳彌散功能小于 70% 、肺動脈高壓、肺活檢示增殖性血管損傷);③雷諾現(xiàn)象/食管蠕動功能降低;④腫脹手或手指硬化;⑤抗 ENA 大于或等于 1 ∶ 10000 ,抗 U1RNP(+) 及抗 Sm(-) 。

  2、次要標準:①脫發(fā);②白細胞減少;③貧血;④胸膜炎;⑤心包炎;⑥關節(jié)炎;⑦三叉神經病變;⑧頰部紅斑;⑨血小板減少;⑩輕度肌炎。

  確診:① 4 個主要標準;②血清學抗 RNP(+) ,滴度大于 1 ∶ 4000 ,需除外 Sm 抗體陽性。

  可能診斷:①臨床上 3 個主要標準或 2 個主要標準及 2 個次要標準;②血清學抗 RNP 抗體陽性,滴度大于 1 ∶ 1000 。

  4結締組織病實驗室檢查編輯本段

  結締組織病實驗室檢查

  本病幾乎所有病人都有高滴度的(常>1:1000) 熒光抗核抗體,呈斑點型.用血細胞凝集試驗可檢測 到可提取核抗原(ENA)的抗體滴度很高(>1:100000),因為ENA的組分是一種對核糖核酸酶(RNase) 敏感的細胞核糖核蛋白,故以RNase消化后即可消除ENA和血細胞凝集反應,免疫擴散法可以肯 定抗RNP抗體的存在,而抗ENA的耐核糖核酸酶的Sm組分抗體一般不存在.通常抗RNP抗體持續(xù) 多年,但在長期緩解的病人,該抗體水平可顯著下降或轉陰. 本病不常見抗DNA抗體及狼瘡細胞.類風濕凝集素常為陽性,滴度常增高,血沉常增快,75%病人 有彌漫的高丙球蛋白血癥,達2~5g/dl.只有約25%病人血清補體有輕度到中度減少.有活動性肌 炎時血清肌酸激酶和醛縮酶通常增高. 本病30%~40%病人有中度貧血與白細胞減少.有臨床意義的Coombs試驗陽性的溶血性貧血與 血小板減少不常見.有腎小球腎炎時尿常規(guī)可查到血尿,管型和蛋白.

  5結締組織病致密結締組織編輯本段

  結締組織病致密結締組織

  致密結締組織(dense connctive tissue)的組成與疏松結締組織基本相同,兩者的主要區(qū)別是,致密結締組織中的纖維成分特別多,而且排列緊密,細胞和基質成分很少。除彈性組織外,絕大多數的致密結締組織中以粗大的膠原纖維束為主要成分,其中含少量纖維細胞、小血管和淋巴管。按纖維的性質和排列方式不同,可將致密結締組織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不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分布于真皮的網狀層、鞏膜

  、大多數器官的被膜等處。以膠原纖維為主,粗大的膠原纖維束互相交織成致密的網或層。纖維的走行方向與承受機械力學作用的方向相適應。纖維束間有少量基質和成纖維細胞、纖維細胞、小血管及神經束等。

  2.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肌膽為其典型代表。膠原纖維束平行而緊密排列,束間有沿其長軸成行排列的細胞,稱腱細胞,它是一種變形的成纖維細胞,胞體伸出許多翼狀突起,插入纖維束間并將其包裹。細胞的橫切面呈星形,核 位于細胞的中央。

  3.彈性組織(elastic tissue)是富于彈性纖維的致密結締組織,如項韌帶、黃韌帶、聲帶等。由粗大的彈性纖維平行排列成柬,并以細小的分支連接成網,其間有膠原纖維和成纖維細胞。

  體內有很多部位的結締組織是疏松與致密結締組織之間的過渡形態(tài),其結構特點是:由較細密的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網狀纖維交織成網,其中含有較多的細胞成分、小血管和神經等。如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固有層的結締組織即屬于此種,常稱其為細密的結締組織。

  6結締組織病一般特點編輯本段

  結締組織病一般特點

  結締組織由大量的細胞間質和散在其中的細胞組成。細胞種類較多,數量較少,分散而無極性。細胞間質包括基質、纖維和組織液。基質是無定形的膠體樣物質,纖維為細絲狀,包埋在基質中。

  結締組織分布廣泛,形態(tài)多樣。如纖維性的肌腱、韌帶、筋膜;流體狀的血液;固體狀的軟骨和骨等。在機體內,結締組織主要起支持、連接、營養(yǎng)、保護等多種功能。

  7結締組織病原因編輯本段

  結締組織病原因

  根據多種免疫學檢測異常,認為本病系自身免疫病,患者有B淋巴細胞功能亢進和T抑制性淋巴細胞功能減低。Palaeios(1981)等發(fā)現(xiàn)患者T細胞免疫調節(jié)異常,與SLE中不同,MCTD患者循環(huán)Tar細胞數正?;蛟龈撸珜淋巴細胞反饋抑制受損,此功能異常不能以血清胸腺因子糾正,或認為患者的T 抑制性淋巴細胞對T輔助性淋巴細胞的抑制功能受損,或由于U1RNP抗體通過Fc受體能穿透單個核細胞,使T抑制性細胞也存在缺陷?;颊叩膯魏送淌上到y(tǒng)清除免疫復合物Fc受體的功能正常。

  由于本病抗dsDNA抗體少或陰性而抗nRNP抗體增高,有人認為病毒等感染,產生細胞損傷和ENA因具有可溶特性,較DNA容易進入血流,促使抗體產生及免疫復合物的形成,然后沉著于各種組織和臟器,產生相關的癥狀。

  至于MCTD中腎臟發(fā)病率少,Morris和Hamberger等經動物實驗證明ENA可抑制DNA和抗DNA抗體的免疫復合物的合成,從而對腎臟起保護作用。但近來亦有研究認為腎臟累及可高達25%,提示RNP免疫復合物無保護作用。

  8結締組織病病因編輯本段

  結締組織病病因

  (一)免疫學研究 鑒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肌肉活檢標本示微小血管內有IgG、IgM和C3以及補體膜攻擊復合物C56- C9沉積,沉著的程度似與疾病活動性相關。Arahata和Engel證實在DM的炎癥性病灶中有B細胞的顯著增多,提示局部體液效應的增強。但亦有學者認為這些抗體的沉積是肌肉損傷的后果而非其原因。亦有學者發(fā)現(xiàn)患者周圍血淋巴細胞在加入橫紋肌抗原后其轉化率以及巨噬細胞移動抑制試驗對照組為高,且與其活動度呈正相關。經用糖皮質激素減低。患者周圍血淋巴細胞在體外組織培養(yǎng)對肌母細胞有細胞毒作用。其損傷作用可能是釋放淋巴毒素或直接粘附和侵入肌纖維。

  有人認本病與SLE和硬皮病等有許多共同的臨床和免疫學異常,如部分病例可找到LE細胞、抗核抗體和類風濕因子檢測陽性,用熒光抗體技術在表皮基底膜、血管壁可見免疫球蛋白沉積,且血清中發(fā)現(xiàn)有抗多發(fā)性肌炎抗原-1(簡稱抗PM-1)和抗肌凝蛋白抗體,故提出自身免疫疾病學說,又如在伴發(fā)惡性腫瘤患者,腫瘤的切除可使本病癥狀緩解,用患者腫瘤提出液做皮內試驗呈現(xiàn)陽性反應,且被動轉移試驗亦為陽性。患者血清中發(fā)現(xiàn)有對腫瘤的抗體。這些惡性腫瘤作為機體自身抗原而引起抗體的產生。又腫瘤組織可與體內正常的肌纖維、腱鞘、血管、結締組織間發(fā)生交叉抗原性,因而能與產生的抗體發(fā)生交叉的抗原抗體反應,導致這些組織的病變,從而作為本病自身免疫患學說的依據。

  (二)感覺學說 近年來有學者將患者的肌肉和皮損作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肌細胞核內,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周圍的組織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漿和核膜內有類似粘病毒或副粘病毒的顆粒,近報告從11歲女孩病變肌肉中分離出柯薩奇(Coxackie)A9病毒,故提出感染學說。然而在動物實驗中至今未能在注射患者的肌肉、血漿而導致肌肉炎癥,從患者血液中不能測出抗病毒的抗體。

  在小兒皮肌炎患者,發(fā)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抗鏈球菌“O”值增高,以抗生素合并皮質固醇治療可獲良效,提出感染變態(tài)反應學說。

  (三)血管病變學說 血管病變特別在兒童型DM曾被描述。任何彌漫性血管病變可以產生橫紋肌的缺血,從而引起單個纖維的壞死和肌肉的梗死區(qū)。在DM/PM特別兒童患者中有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損傷和血栓的證據,且有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肌肉內血管中,以及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細血管減少特別在肌束周區(qū)。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