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脊柱炎是指椎間盤退變狹窄,椎體邊緣退變增生及小關節(jié)因退變而形成的骨關節(jié)病變。以椎體邊緣增生和小關節(jié)肥大性變化為其主要特征。退行性脊柱炎屬于生理退行性疾病,骨贅物是不可逆的,所以一切方法的治療只能是減輕臨床癥狀,緩解病痛。
按摩治療能使退行性脊柱炎的癥狀改善或消失,特別是早期見效更明顯。
取穴
夾脊、腎俞、命門、腰陽關、大腸俞、關元俞、環(huán)跳、殷門、委中、承山、昆侖、風市、陽陵泉、解溪等穴。
主要手法
探、滾、壓、動。
刺激量及時間
一般用重刺激,每次治療三十分鐘左右,每日1到2次。
手法操作-分以下四個體位施術
仰臥位
拇指揉壓風市、陽陵泉、解溪穴;施“屈膝屈髖動腰法”,以屈伸回旋腰部。
端坐位
術者立于后方,施“旋轉脊柱推棘法”。即在旋轉脊柱的同時,另手拇指以協(xié)調動作由上而下逐個推動棘突,以松動脊柱小關節(jié)。最后,讓病人屈伸脊柱,同時一手扶肩,另手掌部在背腰部施推擦手法數(shù)遍,雙手捏拿肩部結束。
病人俯臥位
術者立于左側,用手掌推、揉腰骶部兩側數(shù)分鐘;掌根或肘部揉、撥、按、壓背腰部兩測骶棘肌數(shù)分鐘;掌指關節(jié)滾腰骶部病變部位數(shù)分鐘。一手掌壓腰脊柱部,同時另手托大腿與扳肩,使腰部盡力扭轉或后伸。雙手拇指由上而下按壓夾脊穴3到5遍,揉腎俞,搓命門,重壓大腸俞、環(huán)跳、委中、承山,撥昆侖。
側臥位
術者立于后方,雙拇指由上至下向對側前方按壓棘、橫突之間的骶棘肌數(shù)遍;或一手握肩部后扳,同時用另一肘部緊貼棘突旁,自上而下向前方頓挫性按壓數(shù)遍。而后,施“推肩扳髖動腰法”(雙側)。
按摩注意事項
1.若與風寒濕關系密切,可在腰骶部加搓法,施術數(shù)分鐘。
2.類風濕性脊柱炎,前期可參考此法施術,后期采取其它療法為妥。
3.若有下肢放射或牽涉痛,可在腿部加用“正坐攀足過屈法”,以達到牽拉、舒松腰及下肢后部筋肉的作用。
4.臥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應注意適宜的功能鍛煉,如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腰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