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迄今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根據發(fā)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可分為雌激素依賴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II型)。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絕大部分為子宮內膜樣癌,少部分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包括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
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
極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僅在普查或婦科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癥狀,多表現(xiàn)為:
1、出血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癥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在絕經后女性多表現(xiàn)為持續(xù)或間斷性陰道出血。有些患者僅表現(xiàn)為絕經后少量陰道血性分泌物。晚期患者在出血中可能混有爛肉樣組織。
2、陰道排液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排液。在早期可表現(xiàn)為稀薄的白色分泌物或少量血性白帶,如果合并感染或癌灶壞死,可有膿性分泌物伴有異味。有時陰道排液中可伴有組織樣物。
3、疼痛癌灶和其引發(fā)的出血或感染可刺激子宮收縮,引起陣發(fā)性下腹痛。絕經后女性由于宮頸管狹窄導致宮腔分泌物引流不暢,繼發(fā)感染導致宮腔積膿,患者可出現(xiàn)嚴重下腹痛伴發(fā)熱。腫瘤晚期時癌組織浸潤穿透子宮全層,或侵犯子宮旁結締組織、宮頸旁韌帶、膀胱、腸管或浸潤壓迫盆壁組織或神經時可引起持續(xù)性,逐漸加重的疼痛,可同時伴腰骶痛或向同側下肢放射。
4、腹部包塊早期內膜癌一般不能觸及腹部包塊。如內膜癌合并較大子宮肌瘤,或晚期發(fā)生宮腔積膿、轉移到盆腹腔形成巨大包塊(如卵巢轉移時)時可能在腹部觸及包塊,一般為實性,活動度欠佳,有時有觸痛。
5、其他腫瘤晚期病灶浸潤壓迫髂血管可引起同側下肢水腫疼痛;病灶浸潤壓迫輸尿管引起同側腎盂、輸尿管積水,甚至導致腎萎縮;持續(xù)出血可導致繼發(fā)貧血;長期腫瘤消耗可導致消瘦、發(fā)熱、惡液質等全身衰竭表現(xiàn)。
2、體征
全身表現(xiàn)早期患者可無臨床癥狀
但很多患者同時合并肥胖、高血壓和/或糖尿病;長期出血患者可繼發(fā)貧血;合并宮腔積膿者可有發(fā)熱;晚期患者可觸及腹部包塊,下肢水腫或出現(xiàn)惡病質狀態(tài)。晚期患者可于鎖骨上、腹股溝等處觸及腫大或融合的淋巴結等轉移灶。
婦科檢查早期患者常無明顯異常
宮頸常無特殊改變,如果癌灶脫落,有時可見癌組織從宮頸口脫出。子宮可正?;虼笥谙鄳挲g,合并肌瘤或宮腔積膿時,子宮可有增大。晚期宮旁轉移時子宮可固定不動。有卵巢轉移或合并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時卵巢可觸及增大。
檢查
1、B超檢查
B超檢查可以了解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有無回聲不均或宮腔內贅生物,有無肌層浸潤及其程度等,其診斷符合率達80%以上。由于子宮內膜癌患者肥胖者甚多,因此經陰道超聲比經腹部超聲更具優(yōu)勢。由于B超檢查方便及無創(chuàng),因此成為診斷子宮內膜癌最常規(guī)的檢查,也是初步篩查的方法。
2、分段診刮
是確診子宮內膜癌最常用、最有價值的方法。不僅可以明確是否為癌,子宮內膜癌是否累及宮頸管,還可鑒別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腺癌,從而指導臨床治療。對于圍絕經期陰道大量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斷的患者,分段診刮還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分段診刮的標本需要分別標記送病理學檢查,以便確診或排除子宮內膜癌。3.宮腔鏡檢查
宮腔鏡下可直接觀察宮腔及宮頸管有無癌灶存在,癌灶部位、大小、病變范圍,及宮頸管有否受累等;直視下對可疑病變取材活檢,有助于發(fā)現(xiàn)較小的或較早期的病變,減少了對子宮內膜癌的漏診率。宮腔鏡直視下活檢準確率接近100%。宮腔鏡檢查和分段診刮均有發(fā)生出血、感染、子宮穿孔、宮頸裂傷、人流綜合反應等并發(fā)癥,宮腔鏡檢查尚有發(fā)生水中毒等風險。對于宮腔鏡檢查是否可導致子宮內膜癌播散尚有爭議,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宮腔鏡檢查不會影響子宮內膜癌的預后。
4、細胞學檢查
可通過宮腔刷、宮腔吸引涂片等方法獲取子宮內膜標本,診斷子宮內膜癌,但其陽性率低,不推薦常規(guī)應用。
5、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較清晰地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病灶大小、范圍,肌層浸潤以及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CT對于軟組織的分辨率略低于MRI,因此在具有條件的醫(yī)院,應用MRI術前評估者較多。
6、腫瘤標志物CA125
在早期內膜癌患者中一般無升高,有子宮外轉移者,CA125可明顯升高,并可作為該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檢測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
診斷
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和體征,常提示臨床醫(yī)生高度警惕子宮內膜癌。確診內膜癌的依據是組織病理學檢查。
1、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
對于絕經后陰道出血、圍絕經期異常出血或排液的患者,必須首先排除內膜癌和宮頸癌后才能按照良性疾病處理。對具有如下高危因素的患者尤應高度重視:有子宮內膜癌發(fā)病高危因素者,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的患者,多囊卵巢綜合癥、不育,絕經延遲者;有長期應用雌激素、他莫西芬或有其他雌激素增高的疾病史者;有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
2、相關檢查
結合B超、宮腔鏡檢查、細胞學檢查及MRI等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鑒別診斷
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癥狀是絕經后出血或圍絕經期出血,因此需與其他引起陰道出血的疾病相鑒別:
1、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圍絕經期功血以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為特點,與子宮內膜癌癥狀相同,因此對于此類患者,即使婦科檢查無陽性發(fā)現(xiàn),亦應行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排除內膜癌變方可對癥治療。對于存在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的年輕女性,特別是合并不孕、月經稀發(fā)或多囊卵巢綜合癥的患者亦應謹慎,如B超子宮內膜增厚或回聲不均,亦應行分段診刮排除子宮內膜癌或癌前病變。
2、老年性陰道炎
常見于絕經后女性,表現(xiàn)為血性白帶。查體陰道黏膜萎縮變薄,充血,有出血點,伴炎性分泌物,對癥治療后可好轉。對此類患者,需先行B超排除內膜病變、宮頸細胞學檢查排除宮頸病變后方可按老年性陰道炎處理。
3、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合并宮腔積膿
常表現(xiàn)為陰道排出膿液、血性或膿血性排液,患者可有發(fā)熱,子宮多增大變軟,有壓痛。擴張宮口后有膿液流出,分段診刮僅見炎性浸潤組織。對于老年女性,宮腔積膿常與子宮頸管癌或子宮內膜癌并存,鑒別時必須注意。
4、子宮內膜息肉或黏膜下子宮肌瘤
表現(xiàn)為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床表現(xiàn)與內膜癌十分相似??尚蠦超,宮腔鏡檢查及息肉或肌瘤切除以及分段診刮確診并治療。
5、宮頸管癌、子宮肉瘤及輸卵管癌
與內膜癌一樣,同樣表現(xiàn)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及排液。宮頸管腺癌可有宮頸管增粗、變硬呈桶狀,可通過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確診。子宮肉瘤有子宮短期內增大,變軟,查體觸及子宮包塊,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有助診斷。輸卵管癌以陣發(fā)性陰道排液、陰道出血、腹痛為主要癥狀,查體可觸及附件區(qū)包塊,B超或腹腔鏡檢查有助確診。
治療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原則,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病變范圍和組織學類型,選擇適當?shù)闹委煼绞?。因內膜癌絕大多數(shù)為腺癌,對放射治療不甚敏感,故治療以手術為主,其他尚有放療、化療及藥物(化療、激素等)等綜合治療。早期患者以手術為主,按照手術-病理分期的結果及復發(fā)高危因素選擇輔助治療;晚期患者采用手術、放療與藥物在內的綜合治療。
1、手術
手術是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對于早期患者,手術目的為手術-病理分期,準確判斷病變范圍及預后相關,切除病變的子宮和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決定術后輔助治療的選擇。手術步驟一般包括腹腔沖洗液檢查、筋膜外全子宮切除、雙側卵巢和輸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對于低危組(Ia期,G1-2)的患者是否需行淋巴結清掃術尚有爭議,支持者認為術前、術后病理類型和分化程度可能不一致,且術中冰凍對肌層浸潤判斷也可能有誤差;反對者認為早期癌淋巴結轉移率低,不行淋巴結清掃可以避免更多手術并發(fā)癥。手術可采用開腹或腹腔鏡來完成。對II期患者,術式應為改良子宮廣泛切除(子宮頸癌子宮切除術II類術式),應行盆腔淋巴結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術后根據復發(fā)因素再選擇放療。III期或IV期亦應盡量縮瘤,為術后放化療創(chuàng)造條件。相當一部分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可僅通過規(guī)范的手術即得以治愈,但對經手術-病理分期具有復發(fā)高危因素的或者晚期患者,術后需要給予一定的輔助治療。由于子宮內膜癌患者常年紀較大,且有較多合并癥,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以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對于具體患者需要詳細評估其身體耐受情況,給予個體化治療。
2、放療
是治療子宮內膜癌有效的方法之一。單純放療僅適用于年老體弱及有嚴重內科合并癥不能耐受手術或禁忌手術者,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術者,包括腔內及體外照射。術前放療很少采用,但對于陰道大量出血,一般情況差、合并癥多、短期內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以先行放療止血并控制疾病進展。待患者一般情況好轉后可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術前放療以腔內放療為主。術后輔助放療在臨床應用較多,術后放療指征:手術探查有淋巴結轉移或可疑淋巴結轉移;子宮肌層浸潤大于1/2或G2,G3;特殊組織學類型,如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陰道切緣癌殘留等。上述前三種情況給予全盆腔照射,最后一種情況需補充腔內放療。目前放療多合并化療增敏,又稱為放化療。
3、化療
化療很少單獨應用于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多用于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如漿液性、透明細胞癌等;或是復發(fā)病例;或是具有復發(fā)高危因素的手術后患者,如G3,ER/PR陰性者。化療中主要應用的藥物有鉑類、紫杉醇以及阿霉素類藥物,如多柔比星等。目前多采用聯(lián)合化療,化療方案有AP、TP、TAP等。
4、激素治療
適應證:晚期或復發(fā)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保守性手術聯(lián)合大劑量孕激素保留卵巢功能;具有高危因素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
禁忌證: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心功能不全;有血栓病史;糖尿病患者;精神抑郁者;對孕激素過敏者;腦膜瘤患者。目前尚無公認的孕激素治療方案,一般主張單獨應用大劑量孕激素,如醋酸甲羥孕酮、醋酸甲地孕酮、17-羥已酸孕酮、和18-甲基炔諾酮等。一般認為應用時間不應少于1~2年。大劑量孕激素在病理標本免疫組化孕激素受體陽性者中效果較好,對保留生育功能者有效率可達80%,對治療晚期或復發(fā)患者總反應率為15%~25%。對于孕激素受體陰性者可加用三苯氧胺,逆轉受體陰性情況,提高治療效果。孕激素類藥物常見的副反應有輕度水鈉潴留和消化道反應,其他可有高血壓、痤瘡、乳腺痛等。
5、中醫(yī)藥治療
手術和放化療后可給予患者中醫(yī)中藥治療,固本扶正,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
預防
1、因子宮內膜癌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尚不能預防其發(fā)生,因此,重點應放在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上。對絕經后出血,更年期月經紊亂應注意排除子宮內膜癌的可能,對年輕婦女月經紊亂治療無效者,亦應及時做B超檢查和子宮內膜檢查。重視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對已證實有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者,根據患者情況宜行全子宮切除術,有生育要求者應及時給予大劑量孕激素治療并監(jiān)測病情變化。
2、嚴格掌握激素替代治療的適應證,并合理使用,對更年期及絕經后婦女更應慎用。對有子宮的婦女,在應用雌激素的同時宜適當應用孕激素保護子宮內膜,并嚴密監(jiān)測。
3、改變生活習慣,節(jié)制飲食,加強鍛煉,通過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富貴病”的發(fā)生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