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側彎部位的不同,應對脊柱側彎的癥狀加以鑒別。
(1)側凸
即部分脊柱棘突偏離身體中線稱脊柱側彎,有左側凸、、右側凸及S形彎,C形彎。
(2)后凸
指胸段脊柱后凸超過生理曲線范圍者。
(3)鞍背
是指局部某椎體被破壞,椎體突然向后凸起。
(4)圓背
是指整個脊柱象弓一樣向后凸起
(5)畸胸
分兩種,一種是胸骨向外突起,另一種是胸骨向內凹陷。
(6)旋轉性(扭曲性)
是因為腰椎橫突一面高一面低或胸骨扭曲形成的,這種彎曲是最復雜,最難治的。
早期診斷,以使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因此需健全中、小學生的普查工作,作到預防為主。
(一)病史
詳細詢問與脊柱畸形有關的一切情況,如患者的健康狀況、年齡及性成熟等。還需注意既往史、手術史和外傷史。脊柱畸形的幼兒應了解其母親妊娠期的健康狀況,妊娠頭三月內有無服藥史,懷孕分娩過程中有無并發(fā)癥等。家族史應注意其它人員脊柱畸形的情況。神經肌肉型的脊柱例凸中,家族史尤為重要。
(二)體檢
注意三個重要方面
畸形、病因及并發(fā)癥。
1.充分暴露,僅穿短褲及后面開口的寬松外衣,注意皮膚的色素病變,有無咖啡斑及皮下組織腫物,背部有無毛發(fā)及囊性物。注意乳房發(fā)育情況,胸廓是否對稱,有無漏斗胸、雞胸及肋骨隆起及手術疤痕。檢查者應從前方、側方和背面去仔細觀察。
然后病人面向檢查者,向前彎曲觀察背部是否對稱:一側隆起說明肋管及椎體旋轉畸形。然后檢查者從患者背面觀察腰部是否對稱,檢查腰椎是否旋轉畸形。同時注意兩肩是否對稱,還需測定兩側季肋角與胯骨問的距離,還可從頸7棘突放鉛錘線,然后測量臀部裂縫至垂線的距離以表明畸形的程度。 然后檢查脊柱屈曲、過伸及側方彎曲的活動范圍。檢查各個關節(jié)的可曲性,如腕及拇指的接近,手指過伸,膝肘關節(jié)的反曲等。
最后應仔細進行神經系統(tǒng)檢查,尤其是雙下肢。懷疑有粘多糖病者應注意上腭。馬凡氏綜合征者應注意角膜。
病人的身高、體重、雙臂間距、雙下肢長度,感覺均需記錄在案。
(三) X像檢查
1. 直立位全脊柱正側位像
照 X相時必須強調直立位,不能臥位。若患者不能直立,宜用坐位像,這樣才能反映脊柱側凸的真實清況。是診斷的最基本手段。 X像需包括整個脊柱。
2. 仰臥位左右彎曲及牽引像
反映其柔軟性。 Cobb氏角大于90度或神經肌肉性脊柱側凸,由于無適當?shù)募∪獬C正側凸,常用牽引像檢查其彈性,以估計側彎的矯正度及各柱融合所需的長度。脊柱后凸的柔軟性需攝過伸位側位像。
3. 斜位像
檢查脊柱融合的情況,腰骶部斜位像用于脊柱滑脫、峽部裂患者。
4. Ferguson像
檢查腰骶關節(jié)連接處,為了消除腰前凸,男性病人球管向頭側傾斜30度,女性傾斜35度,這樣得出真正的正位腰骶關節(jié)像。
5. Stagnara像
嚴重脊柱側凸患者(大于100度),尤其伴有后凸、椎體旋轉者,普通 X像很難看清肋骨、橫突及椎體的畸形情況。需要攝去旋轉像以得到真正的前后位像。透視下旋轉病人,出現(xiàn)最大彎度時拍片,片匣平行于肋骨隆起內側面,球管與片匣垂直。
6. 斷層像
檢查病變不清的先天性畸形、植骨塊融合情況以及某些特殊病變如骨樣骨瘤等。
7. 切位像
患者向前彎曲,球管與背部成切線。主要用于檢查肋骨。
8. 脊髓造影
并不常規(guī)應用。指征是脊髓受壓、脊髓腫物、硬膜囊內疑有病變。 X像見椎弓根距離增寬、椎管閉合不全、脊髓縱裂、脊髓空洞癥。以及計劃切除半椎體或擬作半椎體楔形切除時,均需脊髓造影,以了解脊髓受壓情況。
9. CT和 MRI
對合并有脊髓病變的患者很有幫助。如脊髓縱裂、脊髓空洞癥等。了解骨嵴的平面和范圍,對手術矯形、切除骨嵴及預防截癱非常重要。但價格昂貴,不宜作常規(guī)檢查。
10. X像閱片的要點
端椎
脊柱側彎的彎曲中最頭端和尾端的椎體。
頂椎
彎曲中畸形最嚴重,偏離垂線最遠的椎體。
主側彎即原發(fā)側彎
是最早出現(xiàn)的彎曲,也是最大的結構性彎曲,柔軟性和可矯正性差。
次側彎
即代償性側彎或繼發(fā)性側彎,是最小的彎曲,彈性較主側彎好,可以是結構性也可以是非結構性。位于主側彎上方或下方,作用是維持身體的正常力線,椎體通常無旋轉。當有三個彎曲時,中間的彎曲常是主側彎,芳有四個彎曲時,中間兩個為雙主側彎。
11.彎度及旋轉度的測定
彎度測定
1) Cobb氏法
最常用,頭側端椎上緣的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垂線的交角即為 Cobb氏角。若端椎上、下緣不清,可取其椎弓根上、下緣的連線,然后取其垂線的交角即為 Cobb氏角。
2) Ferguson法
很少用,有時用于測量輕度側彎。找出端椎及頂椎椎體的中點,然后從頂椎中點到上、下端椎中點分別畫二條線,其交角即為側彎角。
椎體旋轉度的測定: Nash和Mod根據(jù)正位X像上椎弓根的位置,將其分為5度。0度:椎弓根對稱;I度:凸側椎弓根移向中線,但未超出第一格,凹側椎弓根變小;II度:凸側椎弓根已移至第二格,凹側椎弓根消失;III度:凸側椎弓根移至中央,凹側椎弓根消失;IV度:凸側椎弓根越過中央,靠近凹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