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叼B(yǎng)生 > 查疾病 > 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和治療

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和治療

  多以淋巴結轉移為主。頸部的淋巴結可分為I-VI區(qū),一般II-VI區(qū)淋巴結和甲狀腺癌轉移有關。通常VI區(qū)淋巴結又稱為中央組淋巴結,包括氣管食管溝、氣管前和喉前淋巴結;II-V區(qū)淋巴結又稱為頸側區(qū)淋巴結,包括頸部大血管周圍淋巴結和副神經周圍淋巴結。中央組淋巴結由于多位于甲狀腺后方且直徑很小,一般頸部B超難于發(fā)現(xiàn);而頸側區(qū)淋巴結則可通過B超檢查發(fā)現(xiàn)是否有轉移。

  多數(shù)情況下,一側甲狀腺乳頭狀癌多轉移至同側的淋巴結,但個別也可轉移至對側的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的途徑一般是先轉移至中央組淋巴結,然后再轉移至頸側區(qū)淋巴結;但也有個別癌腫如位于甲狀腺上極的腫瘤可首先轉移至頸側區(qū)的淋巴結。文獻報道,不管腫瘤大小如何,通常中央組淋巴結轉移率可達50%左右。有鑒于此,最新一期我國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指南強調中央組淋巴結的清掃。但對于甲狀腺的切除范圍,可根據(jù)腫瘤的分期、各地的醫(yī)療條件和病人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實行個體化方案,但至少要切除患癌側腺葉峽部。

  甲狀腺濾泡狀癌

  多通過血行遠處轉移至肺、骨、腦和肝等器官,比較合理的手術方案是行雙側甲狀腺的全/近全切和患側中央組淋巴結清掃,然后行碘131治療。但由于術中冰凍病理切片多難確定濾泡狀癌,因此常需行再次的補充手術。

  根據(jù)國外經驗,由于分化型甲狀腺癌預后較好,因此如果手術切除徹底,術后再輔以碘131鞏固治療。碘治療結束后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制劑行抑制治療往往可達到根治的效果。但對于術后甲狀腺殘留較多的分化型甲狀腺癌,由于碘治療無法起到鞏固治療的效果,同時反復多次碘治療過程中停用甲狀腺素制劑可引起腫瘤復發(fā)或去分化,因此,對于甲狀腺殘留較多的病人,多建議服用甲狀腺素制劑行抑制治療。至于甲狀腺素抑制治療的劑量要根據(jù)腫瘤的分期因人而異。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