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產科常見的傳染病,對母嬰的影響均較大,日益受到重視,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病毒性肝炎的研究進展深入,從而使該病對母嬰的影響,如母嬰垂直傳播、母嬰死亡以及母乳喂養(yǎng)等方面更受到關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率約為0.025%~0.08%,而妊娠晚期的發(fā)病率較高。
妊娠與肝炎互為不利因素,即肝炎可影響妊娠的正常發(fā)展,對母兒可產生不良后果,如妊高征、產后出血、胎兒窘迫、胎兒生長發(fā)育受限、早產、死胎、死產等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2];而妊娠可以影響肝炎,妊娠期新陳代謝旺盛,胎兒的呼吸排泄等功能均需母體完成;肝臟是性激素代謝及滅活的主要場所,妊娠期胎盆分泌的雌、孕激素大大增加;妊娠期孕婦所需熱量較非妊娠期高20%,鐵、鈣、各種維生素和蛋白質需求量大大增加,若孕婦原有營養(yǎng)不良,則肝功能減退,加重病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引起小血管痙攣,使肝、腎臟血流減少,而腎功能損害,代謝產物排泄受阻,可進一步加重肝損害,易致肝細胞大塊壞死,誘發(fā)重型肝炎?! ∪焉锖喜⒓仔透窝?/p>
其癥狀與非孕婦者相同,發(fā)病較急,除有消化道癥狀及黃疸外,血清學檢查中抗HAV-IgM陽性則可確診。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1)有消化系統(tǒng)癥狀(惡心、嘔吐)及乏力、黃疸等,起病急,血清ALT升高。
(2)血清學檢測指標1)乙肝表面抗原(HBsAg):為最常用的乙肝感染指標。在感染潛伏期,血清ALT升高之前HBsAg即可陽性;當HBsAg為高滴度時,則e抗原(HBeAg)也同時為陽性。臨床只以單項HBsAg作為感染指標是不夠的,應與臨床表現(xiàn)及其他指標結合判斷之。
2)乙肝表面抗體(抗HBs):為有保護性的抗體。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時,經過一段時間,出現(xiàn)抗HBs提示機體獲得了免疫力。
3)乙肝e抗原(HBeAg):是HBcAg的降解產物,急性感染時HBeAg的出現(xiàn)稍晚于HBsAg。e抗原的亞型e1、e2更反映乙肝病毒復制的活性。
4)乙肝e抗體(抗HBe):一般當HBeAg在血中消失,而后出現(xiàn)抗HBe,提示病毒復制減少,傳染性降低,病情多漸趨穩(wěn)定。
5)核心抗體(抗HBc):在急性感染時,HBsAg出現(xiàn)后2~4周,臨床癥狀出現(xiàn)之前即可檢出。所以抗HBC-IgM多見于感染早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動期。
6)乙肝病毒DNA(HBV-DNA):HBV-DNA陽性是乙肝病毒復制的直接證據及傳染性指標。HBV-DNA與HBeAg和DNA-多聚酶呈平衡關系。凡是HBeAg陽性的血中,86%~100%可檢測到HBV-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