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叼B(yǎng)生 > 查疾病 > 食管良性病變的病因病理

食管良性病變的病因病理

    常見食管良性疾病的病因概況

  食管良性疾病有反流性食管炎(RE)、急性化膿性食管炎、急性腐蝕性食管炎、病毒性食管炎、念珠菌性食管炎、放射性食管炎、食管Cronn病、柱狀上皮覆蓋食管、食管賁門失弛緩癥、食管彌漫性痙攣、食管神經(jīng)官能癥、缺鐵性吞咽困難、剝脫性淺表性食管炎、食管良性潰瘍、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食管自發(fā)性破裂、食管壁內(nèi)破裂和出血、食管賁門粘膜撕裂綜合征、食管靜脈曲張等。

  食管良性疾病的病因大致可分為先天性、動力障礙性、機械性、感染性及理化因素等。其中動力障礙性包括一組疾病,如賁門失馳緩癥、彌漫性食管痙攣、胡桃夾形食管、結(jié)締組織疾病對食管的影響以及最近提的非特異性食管性食管動力障礙等,這些疾病都可以引起“食管源性胸痛”,常與心絞痛相混淆。

  中醫(yī)學(xué)對食管良性疾病無專門記述,屬“胸痛、結(jié)胸、吐酸、痞滿、呃逆、噯氣、噎膈”范疇。近年來中醫(yī)亦對此類病開展了研究。本文擬就常見的RE和食管裂孔疝的中醫(yī)藥研究治療近況作一概述。

  1、反流性食管炎

  RE統(tǒng)稱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燒心反酸、惡心嘔吐、胸骨后痛等反流癥狀或組織損害,常合并食管粘膜炎性改變,在西方人中十分常見,據(jù)報告約占人群的5%~8%,占內(nèi)鏡檢查人數(shù)的23%,而消化性潰瘍僅占15%。10余年來,國外對本病進行大量的研究,以1998年秋羅馬國際會議及1990年秋悉尼世界消化病大會為例,GERD均為會議的重點課題[1]。國內(nèi)對GERD的研究剛剛開始,西方學(xué)者認為本病在遠東地區(qū)少見,但據(jù)日本報道本病并不少見。自從纖維胃鏡開展以來,我國已檢出大量食管炎的病例,但是對于這類病例的深入研究還很不夠。一般認為食管炎可分為攝入性、非特異性及特異性三大類,在西方,食管炎幾乎均為反流性。近年來已將RE、消化性潰瘍、卓-艾綜合征等歸入胃酸相關(guān)性疾病?,F(xiàn)將中醫(yī)學(xué)對 RE的研究介紹如下。

  2、病因病機

  RE是由肝膽脾胃氣機升降功能失調(diào)所致,主要病邪為濕、痰、氣、瘀,與胃失和降、濁物上逆密切相關(guān)。李乾構(gòu)等[2]認為RE為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脾胃虛損為本、胃火濁邪上逆為標。蔣紅玉等認為痰熱互結(jié),胃氣上逆動膈所致。黃福斌等[4]認為氣濕痰熱中阻、胃失沖和。江作霖認為與《傷寒論》中結(jié)胸的病機不外乎濕熱結(jié)于胸膈相似。王詩雅等認為脾胃虛寒、肝胃不和;或脾胃虛寒兼肝胃不和。賈培琳等[7]認為脾不健升、胃失和降、肝膽失疏泄、橫逆犯胃。陳云芝認為脾胃本虛、肝氣橫逆,升降失衡是導(dǎo)致胃腸運動障礙和發(fā)生RE的根本原因。秦周順等認為此癥乃胃失和降,氣挾濕邪逆沖于上,搏結(jié)胸中所致。林宗廣認為脾胃虛損、或濕熱、或痰濁內(nèi)阻中土導(dǎo)致胃失和降而發(fā)病。黃賢樟等認為主要是由于外邪內(nèi)襲、飲食停滯、情志不暢等病因?qū)е赂问栊够蚍问C降或脾胃虧虛而胃氣上逆,酸水上泛。郝婭寧等認為RE初期多為肝氣郁結(jié)、木郁乘土而致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日久病進,木郁化火則出現(xiàn)肝郁化熱的證候,久病致虛而有脾胃虛寒的表現(xiàn)。

  近年來,有些學(xué)通過臨床觀察,調(diào)查證實RE發(fā)生原因與七情內(nèi)郁,情緒障礙,與煙酒過度、飲食失節(jié),引起食管下端括約肌松弛,胃濁物反逆密切相關(guān)。

  3、基礎(chǔ)方加減

  清氣化痰法:黃福斌等[4]用自擬消炎護膜方(黃連、滑石、生甘草、枳殼、陳皮按1∶6∶1∶2∶2的比例研末),每次3g,大棗10枚煎湯送下,每日3次,4周為1療程。治療30例,1個療程后,治愈8例,好轉(zhuǎn)1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江作霖[5]用小陷胸湯為主方,藥物組成:瓜蔞、黃連、法半夏、蘇梗、降香、乳香、蒲公英、烏賊骨。治療32例,治愈7例,好轉(zhuǎn)2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馬立德[17]用加味小陷胸湯治療本病34例,總有效率85.29%。

  疏肝和胃法:段磊等[18]用三白湯基本方:白及、延胡索各10g,白芍、半夏、茯苓各12g,白術(shù)、旋覆花、柴胡各15g,黃連8g,甘草4g,每日1劑,4周為1療程。治療39例,治愈9例,顯效2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6.9%。

  芳化和胃法:秦周順[9]用五香湯(丁香、沉香、藿香、砂仁、人參、白術(shù)、竹茹、半夏各10g,陳皮、木香、香附各15g,生姜6片),每日1劑,連用10~14天。治療32例,治愈24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

  常見食管良性疾病的中醫(yī)藥治療概況

  益氣解毒法:魯麗等[19]用黃芪針60ml、茵梔黃針30ml分別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4周為1療程。治療31例,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1%。

  4、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耿朝義等用西咪替丁0.2g,每日3次,每晚睡前再加服0.4g;胃復(fù)安10mg,每日3次,飯前15~30分鐘服用,連服6周。加用木香順氣丸8g,每日2次,連服2~3周;

  香砂養(yǎng)胃丸12g,每日2次,連服3~4周。

  用法莫替丁20mg,每天2次;普瑞博思5mg,每天3次;蓋胃平4片,每天4次。中藥采用自擬抗反流湯(吳茱萸6g,黃連、干姜、生蒲黃、五靈脂、黨參、白術(shù)、甘草各10g,枳殼、厚樸、茯苓各12g,川芎15g,蒲公英、丹參、煅瓦楞各30g),每天1劑,水煎服。兼濕熱者(脾胃濕熱型)酌加清半夏、白蔻仁各10g,瓜蔞15g,薏苡仁30g等;熱象明顯者加黃芩10g,梔子15g等;但見脾胃虛寒(脾胃虛寒型)而無熱象者去黃連、蒲公英酌加高良姜15g,桂枝或肉桂、制附片各10g等;呃逆頻繁者酌加生石斛30g,沉香10g等;大便干者加大黃10g;大便溏者重用吳茱萸10~12g。中西藥并用8周為1個療程。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