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民福康養(yǎng)生 > 查疾病 >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因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因

  幽門螺旋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并正式命名,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近20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胃粘膜組織中,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為40%,是比較常見的細菌感染。

  一、發(fā)病原因

  Hp革蘭染色陰性,常作S形或弧形彎曲,有1~3個螺旋,長2.5~4.0μm,寬0.5~1.0μm,延長培養(yǎng)時間或藥物治療后,常呈類球形。菌體兩端鈍圓,菌體的一端或兩端有2~6條帶鞘的鞭毛,鞭毛長約為菌體的1.0~1.5倍,粗約為30nm,各有著毛點,著毛點不內陷,鞭毛末端呈圓球狀或卵圓形。細胞壁光滑,與上皮細胞膜緊密相貼。在鞭毛根部內側的細胞質末端有一明顯的電子密度降低區(qū),可能與鞭毛運動的能量貯存有關。

  貓胃螺桿菌(Helicobacter felis,Hf)和海爾曼螺桿菌(Helicobacter helimannii,Hh)均為3~12個緊密的螺旋,與Hp極易區(qū)別。人胃活檢標本分離的Hp菌株有多樣性基因表型,至少可分為兩大類型:Ⅰ型為有細胞毒相關基因A(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 A),表達CagA蛋白及空泡毒素(vaculating cytotoxin A,Vac A);II型無Cag A,既不表達Cag A蛋白,也不表達Vac A。Hp是一種專性微需氧菌,其穩(wěn)定生長需依靠在生長的微環(huán)境中含5%~8%的氧氣,在大氣和絕對厭氧環(huán)境中均不能生長。

  Hp生長緩慢,通常需3~5天,才能形成針尖狀小菌落(0.5~1.0mm)。能產(chǎn)生尿素酶、過氧化氫酶、脂酶、磷脂酶和蛋白酶。細菌對外環(huán)境的抵抗力不強,對干燥及熱均很敏感,多種常用消毒劑很容易將其殺滅。

  二、發(fā)病機制

  Hp進入人胃內低pH環(huán)境中,能生長繁殖,并引起組織損傷,其致病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細菌在胃黏膜上的定值,侵入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統(tǒng)、毒素的直接作用及誘導的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

  1、Hp的定值 Hp的自然定植部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和胃黏液底層,呈點狀分布,胃竇部數(shù)量多,胃體和胃底較少。Hp亦可定植于十二指腸的胃黏膜化生區(qū)、Barrett食管和梅克爾憩室等異位胃黏膜處。Hp進入胃后要到達黏膜表面和黏液底層定植,除要抵抗胃酸和其他不利因素的殺滅作用外,還要依靠動力穿透黏液層。

  其螺旋狀菌體,為Hp在黏稠的胃黏液中運動提供了基礎;而其鞭毛的擺動則為Hp的運動提供了足夠的動力。Hp產(chǎn)生的尿素酶能將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氨在Hp周圍形成“氨云”,中和胃酸保護Hp。

  2、損害胃及十二指腸黏膜 Hp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以及Hp誘導的黏膜炎癥反應均能造成胃和十二指腸黏膜屏障的損害。

  其中有Hp的毒素,約60%Hp菌株能產(chǎn)生有活性的空泡毒素(Vac A,87kda),使上皮細胞產(chǎn)生空泡變性。Vac A的表達及毒性強弱與Vac A基因型和細胞毒相關基因蛋白(Cag A,128kda)有關,這是Hp菌株致病性差異的重要原因,其中Vac A s1/m1基因型毒素活性最強,Vac s2/m2基因型無毒素活性。

史上全明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