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聽力障礙的早期干預可概括為"三早",即早期發(fā)現和診斷、早期驗配助聽器和早期進行聽覺語言練習。
早期發(fā)現,在醫(yī)療機構方面,重要是對新生兒的聽力篩查,包括耳聲發(fā)射測試和聽覺誘發(fā)電位檢查等;在家長方面,主要是密切觀察嬰兒的聽覺語言行為,如3個月以內會對忽然出現的強聲產生眨眼或全身抖動反應;4個月能把頭轉向聲源方向;6個月可旋轉頭部尋找四周愛好的發(fā)聲物體;9個月開始學叫"媽媽"、"爸爸":1周歲可獨立站立,假如發(fā)現嬰兒有異常表現應該立即往醫(yī)院耳科檢查。如確診為感音神經性聾,應立即為孩子選配合適的助聽器與耳模,借助手助聽器,盡早開始聽覺言語練習。
助聽器的主要作用是把外界聲音放大,從而使耳聾兒童聽到原來聽不到的聲音。助聽器按外型大致可分為盒式、耳背式和耳內式三大類;按電路主要分為模擬式和數字可編程式兩大類。對小孩子而言,選模擬電路的耳背式助聽器基本可滿足需要。這里必須強調指出的是,不能在商店隨便買一個助聽器就用,而應當在醫(yī)院或專門的聽力學機構進行驗配,道理與配眼鏡的驗光類似,否則花錢不少而效果不好。耳模是根據小兒外耳腔的形式取樣定制的,其作用是穩(wěn)固定助聽器,防治助聽器的反饋嘯叫并根據聽力損失特點來改善助聽器的聲學性質,為此,定制耳模應視為驗配助聽器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言語是通過后天學習而獲得的,聽覺言語練習包括聽力練習、發(fā)音練習和言語練三個部分,為使耳聾孩子發(fā)準每個音,要分別對呼吸、舌唇運動、鼻音、聲帶振動、四聲和拼音過程進行練習,最后過渡到詞匯、詞組和句子的練習、聽覺言語練習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艱要把握科學的練習方法又要堅定信心、克服困難、持之以恒。不少重度耳聾孩子,在助聽器的幫助下,經過 2-3年的聽覺言語練習,得到了成功的康復,能在普通小學和聽力正常的孩子一起學習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孩子剛一出生就能聽到聲音,那么新生兒是不是怕聲音?這問題經常困擾著沒有經驗的年輕母親。依照傳統方法,老人們總是把坐月子的母親和新生兒的房間搞得靜偷偷的,連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伯弄出一點聲音嚇著新生兒。這種古老的辦法應該結束了。
孩子剛出生就可以聽到聲音,但他們不知道聲音從何而來,也不能分辨不同的聲音。這時他們的聽覺反射是簡單的"驚嚇反射"。所以說,新生兒忽然受驚哭將起來,完全不必緊張,這并不是孩子的異常行為,而是正常的神經反射。那種因此而讓房間里靜得沒一點聲音,唯恐聲音嚇著新生兒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