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膜組織胞漿菌病
一、癥狀
1.肺部組織胞漿菌?。河捎谖霂Ь膲m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無癥狀,愈后只留下鈣化點。少數(shù)可有輕度或中等度的癥狀,如干咳、胸痛,兒童可發(fā)熱。嚴重病例可有消瘦、無力、盜汗和咯血,頗似結核。組織胞漿菌素皮膚試驗和真菌培養(yǎng)陽性。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潤、肺門淋巴結腫大,最后留下均勻分布的鈣化點。在流行地區(qū)約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發(fā)生較嚴重癥狀,如高熱、氣急、胸痛,類似急性肺炎。組織胞漿菌素試驗強陽性。
2.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可以呈良性病程,如肺、肝、脾等臟器可有許多鈣化點,但無癥狀。在一定條件下,如免疫力降低,則可變?yōu)檫M行性、播散性或暴發(fā)性。進行性或播散性多見于成人,有嚴重癥狀和肝脾腫大。暴發(fā)型大多見于兒童,特別是嬰兒,可迅速導致死亡。少數(shù)病例可以轉為慢性或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潰瘍或肉芽腫,出現(xiàn)于口腔、舌、咽喉、胃腸、外生殖器或皮膚,骨和關節(jié)很少被波及。原發(fā)性皮膚感染甚為少見,偶可見于實驗室工作人員。
二、診斷
早期原發(fā)性肺部感染主要依據(jù)組織胞漿菌素皮試,結合X線胸片檢查。播散性病例應依據(jù)真菌學檢查及血清試驗。
1.組織胞漿菌素皮試 1941年由van Permis最早應用,數(shù)年后由Emmons標準化,是本菌在天冬酰胺葡萄糖培養(yǎng)基上于25℃培養(yǎng)2~4個月的菌絲相濾液制成,這與“OT”的培養(yǎng)基相似,無致敏作用,一般用1∶100或1∶1000稀釋液。當皮內注射48h后局部發(fā)生硬結達5mm時,即認為陽性??膳c皮炎芽生菌及球孢子菌等產(chǎn)生交叉反應。
2.真菌學檢查
(1)直接鏡檢:從痰中直接找本菌仍較困難,KOH涂片常是陰性??扇√?、血離心后的白細胞層及活檢、胸骨穿刺材料等用于涂片。一般涂片可先以甲醇固定10min,再用姬姆薩染色。菌體常位于巨噬細胞內,直徑約2~4μm,常呈卵圓形,在較小一端有出芽,芽很細,染色時可以脫落。細胞周圍有一圈未被染色的空暈,為細胞壁。菌體內有一個大的空泡。盡管菌體常位于巨噬細胞或單核細胞內,但由于吞噬細胞被破壞,故亦可位于細胞外。許多其他酵母菌、異物、人工污染、寄生蟲等可似本菌的酵母型,應注意區(qū)別。
(2)真菌培養(yǎng):原發(fā)性肺部感染的痰液最適于分離本菌。取患者晨起漱口后的第一口痰,以膿性或帶血的痰為佳,直接接種于血瓊脂或沙堡瓊脂上,25℃培養(yǎng)。培養(yǎng)物應仔細檢查,有時易被其他污染雜菌及白念珠菌所污染。此時可用Smith及Goodman改良培養(yǎng)基——含氫氧化氨的酵母浸膏培養(yǎng)基,它可抑制許多細菌、酵母及腐生性真菌,并能中和酵母菌所產(chǎn)生的酸。
其他病變材料如活檢標本、胸骨穿刺物等可種于血瓊脂或沙堡瓊脂上,再以膠布封起,置于塑料袋內,以防培養(yǎng)基干涸。培養(yǎng)6~12周,當有菌絲時即應作鑒定。在血瓊脂上菌落最初呈球狀、腦形,粉紅至紅棕色,有時可轉為白至淡棕色絲狀菌落。此時難與皮炎芽生菌及其他許多真菌相鑒別,應靠其帶棘刺的大分生孢子及轉成酵母型來幫助鑒定。本菌的雙相型菌落主要表現(xiàn)在真菌型菌落中,鏡檢有細長分隔的菌絲,有少數(shù)直徑2~3μm的圓形或梨形光滑的小分生孢子,及直徑8~15μm的圓形或梨形的厚壁、有棘刺的齒輪狀孢子,位于菌絲兩側或孢子柄的頂端,這對本菌有鑒定意義。
3.血清試驗
(1)篩選試驗:早期乳膠凝集試驗常呈陽性,免疫擴散法可幫助區(qū)別活動性或非活動性病變,與乳膠凝集試驗相似,常在出現(xiàn)癥狀2~5周后呈陽性。也可用熒光素標記抗體試驗。
(2)確診試驗及預后估計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要在其他試驗陽性6周以上后才呈陽性,滴度達1∶32即有意義,但有時在活動性病變期1∶8或1∶16即有意義,故應作梯度稀釋。一般說來,補體結合試驗加上皮內組織胞漿菌素試驗對診斷及估計預后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