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
積聚中醫(yī)治療
辨證論治
積聚中醫(yī)治療
積聚的辨證,首先應區(qū)別積和聚的不同。積證具有積塊明顯,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的特點,其病程較長,病情深重,治療也難;聚證則無明顯積塊,腹中脹氣,時聚時散,痛無定處,病程較短,病情較輕,治療較易。其次辨積證初、中、末期虛實的不同。積證病程較長,病程階段不同,虛實也不同。初期正氣未至大虛,邪氣雖實而不甚,積塊較小,質地亦軟;中期正氣漸衰而邪氣漸甚,積塊增大,質地較硬,形體消瘦,體質衰弱;末期正氣大虛而邪氣實甚,積塊較大,質地堅硬,消瘦明顯,機體虛衰。臨床所見積聚之證,常是先因氣滯成聚,日久則血瘀成積。
聚證病在氣分,以疏肝理氣為主,重在調氣;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重在活血。并要區(qū)分積證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
積證,積證可分為氣滯血阻、瘀血內結、正虛瘀結3種:①氣滯血阻。證見積塊軟而不堅,固著不移,脹痛并見,舌苔薄,脈弦,屬積證初期。治宜理氣活血、通絡消積,方用金鈴子散合失笑散。②瘀血內結。證見腹部積塊明顯,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減乏力,時有寒熱,女子或見月事不下,舌質紫或見瘀點,苔薄邊暗,脈細澀,屬積證中期。治宜祛瘀軟堅、兼調脾胃,方用膈下逐瘀湯,并可加入川楝子、三棱、莪術等增強祛瘀軟堅之力。③正虛瘀結。證見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面色萎黃或黧黑,消瘦脫形,飲食大減,舌質淡紫,舌光無苔,脈細數(shù)或弦細,屬積證末期。治宜大補氣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湯合化積丸。
聚證多實,治療以行氣散結為主。積證治療宜分初、中,末三個階段:積證初期屬邪實,應予消散;中期邪實正虛,予消補兼施;后期以正虛為主,應予養(yǎng)正除積。
《醫(yī)宗必讀?積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jīng)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敝委熒鲜冀K要注意顧護正氣,攻伐藥物不可過用。
肝氣郁結證
主癥:腹中結塊柔軟,攻竄脹痛,時聚時散。
兼癥:脘脅脹悶不適,舌苔脈象:苔薄,脈弦等。
證機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氣結成塊。
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散結。
方藥:逍遙散、本香順氣散(《沈氏尊生書》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殼、川樸、烏藥、香附、蒼術、砂仁、桂心、川芎)加減。前方疏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適用于肝氣郁結,脾弱血虛者;后方疏肝行氣,溫中化濕,適用于寒濕中阻,氣機壅滯者。
常用藥:柴胡、當歸、白芍、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
香附、青皮、枳殼、郁金、臺烏藥——行氣散結。
加減
如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氣止痛。如兼瘀象者,加玄胡、莪術活血化瘀。
如寒濕中阻,腹脹、舌苔白膩者,可加蒼術、厚樸、陳皮、砂仁、桂心等溫中化濕。
食滯痰阻證
主癥:腹脹或痛,腹部時有條索狀物聚起,按之脹痛更甚。
兼癥:便秘,納呆,舌苔脈象:舌苔膩,脈弦滑等。
證機概要:蟲積、食滯、痰濁交阻,氣聚不散,結而成塊。
治法:理氣化痰,導滯通便。
方藥:以六磨湯(《證治準繩》沉香、木香、檳榔、烏藥、枳實、大黃)為主方。本方行氣化痰,導滯通便,適用于痰食交阻,脘腹脹痛,胸悶氣逆,大便秘結之證。
常用藥:大黃、檳榔、枳實——導滯通便;沉香、木香、烏藥——行氣化痰。
加減
如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氣止痛。如兼瘀象者,加玄胡、莪術活血化瘀。
如寒濕中阻,腹脹、舌苔白膩者,可加蒼術、厚樸、陳皮、砂仁、桂心等溫化藥物。
氣滯血阻證
主癥:腹部積塊,固定不移,脹痛不適,質軟不堅。
兼癥:胸脅脹滿。
舌苔脈象:舌苔薄,脈弦,舌有紫斑或紫點。
證機概要:氣滯血阻,脈絡不和,積而成塊。
治法:理氣消積,活血散瘀。
方藥:金鈴子散合失笑散加減。前方偏于行氣活血止痛,適用于瘕積氣滯血阻,疼痛不適者;也可選用大七氣湯,本方重在祛寒散結,行氣消瘀,適用于癥積氣滯血阻兼有寒象者。
常用藥:柴胡、青皮、川楝子——行氣止痛;丹參、延胡索、蒲黃、五靈脂——活血散瘀。
加減:若兼煩熱口干,舌紅,脈細弦者,加丹皮、山梔、赤芍、黃芩等涼血清熱。如腹中冷痛,畏寒喜溫,舌苔白、脈緩,可加肉桂、吳萸、全當歸等溫經(jīng)祛寒散結。
瘀血內結證
主癥:腹部積塊明顯,質地較硬,固定不移,隱痛或刺痛。
兼癥:形體消瘦,納谷減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頸胸臂或有血痣赤縷,女子可見月事不下。
舌苔脈象:舌質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證機概要:瘀結成塊,正氣漸損,脾運不健。
治法:祛瘀軟堅,兼調脾胃。
方藥:膈下遂瘀湯加減,酌情配用鱉甲煎丸或六君子湯。膈下逐瘀湯重在活血行氣,消積止痛,為本證的主方;鱉甲煎丸(《金匱要略》)化瘀軟堅,兼顧正氣,如積塊大而堅硬,可配合服用;六君子湯旨在調補脾胃,可與以上兩方間服,達到攻補兼施的目的。
常用藥:當歸、川芎、桃仁、三棱、莪術、石見穿活血化瘀消積;香附、烏藥、陳皮行氣止痛;人參、白術、黃精、甘草健脾扶正。
常用藥:當歸、川芎、桃仁、三棱、莪術、石見穿——活血化瘀消積。
香附、烏藥、陳皮——行氣止痛;人參、白術、黃精、甘草——健脾扶正。
加減:如積塊疼痛,加五靈脂、玄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氣止痛。
如痰瘀互結,舌苔白膩者,可加白芥子、半夏、蒼術等化痰散結藥物。如積塊疼痛,加五靈脂、玄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氣止痛。
正虛瘀結證
主癥:久病體弱,積塊堅硬,隱痛或劇痛。
兼癥:飲食減少,肌肉瘦削,面色萎黃或黧黑,甚則面肢浮腫。
舌苔脈象:舌質淡紫,或光剝無苔,脈細數(shù)或弦細。
證機概要:癥積日久,中虛失運,氣血衰少。
治法:補益氣血,活血化瘀。
方藥:八珍湯合化積丸加減。八珍湯補氣益血,化積丸活血化瘀、軟堅消積。
常用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
當歸、白芍、地黃、川芎——益血。
三棱、莪術、阿魏、瓦楞子、五靈脂——活血化瘀消癥。
香附、檳榔——行氣以活血。
加減:若陰傷較甚,頭暈目眩,舌光無苔,脈象細數(shù)者,可加生地、北沙參、枸杞、石斛。如牙齦出血、鼻衄,酌加山梔、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涼血化瘀止血。
若畏寒肢腫,舌淡白,脈沉細者,加黃芪、附子、肉桂、澤瀉等以溫陽益氣,利水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