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說明
“十字腿"勢,傅鐘文老師生年記述: “楊澄甫老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第一版(1 934年版),只是一張十字腿定勢動作圖,過程圖沒有列出,原來的練法是單擺蓮,本書的這種練法(指順式蹬腳勢)是楊澄甫后修訂定型的,早已普遍推廣,因之作為目前后的定型動作。"(見《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227頁)
顧留馨著《太極拳術(shù)》亦記述: “十字腿這個(gè)拳勢,原來的練法是單擺蓮?fù)?,現(xiàn)在名稱未改,仍是‘十字腿’,但練法改為右蹬腳的動作。這是當(dāng)年楊澄甫老師南下到上海授拳,為了‘十字腿’練法對年老體弱者不能適應(yīng),就修訂為右蹬腳的動作。” (見《太極拳術(shù)》224頁)
李雅軒老師也曾說: “我學(xué)拳時(shí)此處(指十字腿)是踢腳,不是蹬腳,不知何又弄錯(cuò)也!" (見《關(guān)于楊氏太極拳的幾個(gè)名稱注釋》)可見此式楊澄甫在改進(jìn),初改十字?jǐn)[蓮為蹬腳時(shí),原系拗式踢腿,故名“十字腿”,為了順勢得力而終修訂為順式,便與蹬腳勢無異,僅僅保留“十字腿”之名而已,也就“名不副實(shí)" “徒具虛名”了。也難怪一些未能始終緊隨楊澄甫師學(xué)藝者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十字腿的用法是應(yīng)身后之?dāng)场?《全體大用訣》說: “十字腿法軟骨斷”,說明十字腿勢起腿提膝應(yīng)蹬敵脅部的軟肋,或起腳以我腳掌由下而上直截?cái)诚ハ萝浌恰?/p>
實(shí)用中起腿的高度,以腰為限,不宜過高,過高則易為人所乘,為人所制。然體用互為輔成,不應(yīng)執(zhí)一而偏。日常練習(xí),特別是恢復(fù)原來拗步單擺蓮練法時(shí),則可適當(dāng)提高腿的高度。
也就是拳諺所說的“練高用低"或“臺上踢肩耳,臺下踢肋膝"。這不是體用不一,而是為了使“體”更好地符合“用",是體用的辯證。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 “十字腿起分手?jǐn)r,上驚下取得勢。"說明此勢和左右分腳勢一樣,是上驚下取的典型拳勢。兩手左右分?jǐn)r,起驚懾、防守的輔助作用;蹬腿起主要的進(jìn)攻作用。原來蹬腿迅猛有力,勁透腳跟,呼呼有聲,后來才改為緩緩蹬出,使之與整套的動作相協(xié)調(diào)。
為了使讀者對原來的練法有所了解,并有更多的選擇,茲將原拗式單擺蓮練法介紹如下:
自左穿掌后,身體漸右轉(zhuǎn),左胯內(nèi)旋里收,左足尖里扣踏實(shí),重心漸全部移于左腿。
同時(shí),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仍在左腋下。身體繼續(xù)右轉(zhuǎn),右腳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擺,膝部自然微屈,高不過肩,足背稍側(cè)向右邊。同時(shí),左掌自上向右、向左,橫側(cè)迎面拍擊右腳面;右掌經(jīng)左腋而下,經(jīng)腹前弧形向右移,右臂外旋,握拳內(nèi)收于右腰側(cè),拳輪貼腰,拳心朝上。下接進(jìn)步指襠捶。
太極拳
中國之拳術(shù),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shù),歷來古人窮畢生之精力,而不能盡其玄妙者,在在皆是,學(xué)者若費(fèi)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太極拳說十要
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xiàng)強(qiáng),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nèi)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fā),所向無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