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陰陽的相互轉化
如太極圖所示,陰陽雙方在各自的運動變化過程中,不斷進行著二者之間的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就人體而言,物質屬陰、功能屬陽,物質與功能之間的相互轉化是陰陽轉化的典型代表。
從病理角度來看,寒屬陰、熱屬,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又是陰陽轉化在病理變化過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如病的性質本來屬熱,因邪氣深伏于里,陽氣被遏,不能外達,可表現(xiàn)出四肢厥冷、脈象沉伏或拒服寒藥等假寒癥狀;若體內陰寒過盛,陽氣被拒,不得入里,可表現(xiàn)出外見浮熱、手足躁動、脈洪大等假熱癥狀,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可見,太極圖這個富有意象性的圓滑欲動的圖案,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學思想。了解它、走近它,你就會明白為什么太極圖跟中醫(yī)關系這么密切了。
古老而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在其發(fā)生、發(fā)展與演化的進程當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與啟迪。
一、中醫(yī)醫(yī)理亦是太極拳理
真正的太極拳,每一式都講求神意氣所組成的太極之陰和形體動作所構成的太極之陽的轉化和互孕,很符合《內經·素問》的一句話:“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陰陽是太極之母,明陰陽,既是太極拳師功夫有成的標志,也是中醫(yī)專家進入大家境界的路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醫(yī)家通太極拳也就不奇怪了。
雖然太極拳界的人士津津樂道于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是張三豐,但是,從《內經》的記載來看,太極拳的雛形可能來源于中醫(yī)的治療實踐。比如,《內經》中多次強調,治療疾病,可采用“導引按蹺”的方法,王冰解釋道:“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jié);按,謂抑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1975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文物——帛書《導引圖》中有44幅圖,其中的許多圖形,和當今太極拳的動作很相似。
隨手拈來,中醫(yī)的許多經典理論,仿佛蘊藏著太極拳功夫的關竅。“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力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的論述,和太極拳所主張的“開合、出入、升降、聚散、化”本身不就是一回事嗎?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云:“天之為物,故恒于動;人之有生,亦恒于動。”太極拳神意氣和形體所醞釀的連綿不斷之動,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恒”動嗎?東漢名醫(yī)華佗所指出的合理運動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不就是太極拳根本的運動觀嗎?筆者所重點習練和推廣的智勇太極學中的太極拳架——內功太極拳、松腰太極拳和水性太極拳,幾乎所有的內在感覺和外在變化,都沒離開這些中醫(yī)經典的論述。
二、當代某些太極拳不符合中醫(yī)醫(yī)理
當代,中醫(yī)大夫幾乎都習練過24式簡化太極拳。但練著練著,一些人就有了疑問,甚至會產生太極拳不過如此的感慨。這不是太極拳的錯,因為,這套24式簡化太極拳,其實只傳遞了太極拳豐富內涵的一點點痕跡,一絲絲風景,更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太極拳,并沒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曉。24式簡化太極拳的編創(chuàng),據(jù)說參考了蘇聯(lián)舞蹈專家和體育專家的意見,因此,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并沒有充分表現(xiàn)出來。雖然,配合編創(chuàng)24式簡化太極拳,專家們也做了一些醫(yī)學機理方面的研究。
中醫(yī)家周潛川先生就曾明確表示過:“就所編造練功的‘拳路子’而論,似乎過于繁復,而違悖了‘太極十三式’的簡賅原則。尤其是有某些動作,在身法的方向轉折,腿腰的消步進步,指掌的屈、伸、探、撈,胸腹的吞、吐、凹、吸,肩背的消、聳、搖、曳,頭頸的頂勁撞勁,都因架子繁復,反而把全身的‘經絡’、‘氣脈’搞得糾結不清。例如:三陰的氣脈每每過遲,三陽的氣脈經常領先,太嫌過速,二者不能緊密地配合。據(jù)我不完全的統(tǒng)計,我所接觸過的一部分練太極功的人,大約十分之三四犯了上述偏差,他們不是面如涂朱,便似酒醉,表面容光煥發(fā),精神健壯,而細察內臟經絡,每患消渴癥(即糖尿病),虛陽上逆證(血壓高的病因之一),左半邊身體發(fā)麻癥(陰分受病的現(xiàn)象),后來大半因高血壓而中風不起。”非??上У氖?,周潛川先生精辟的見解,并沒有引起世人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