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足浴療法屬于中醫(yī)外治法,歷史悠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說,西周時期盛行于宮廷王室,用來潔身、治病、避邪。從唐朝起開始應用到臨床各科,至明清進入鼎盛階段。《金匱要略》、《理瀹駢文》、《醫(yī)宗金鑒》等中醫(yī)經典,對此都有詳細記載。“中醫(yī)認為,足部是人體經絡的集中處。臟腑的病變可通過經絡互相影響,而通過疏通經絡氣血,又可以達到治療臟腑病變的效果。”
足浴療法就是通過足底反射原理,將不同的中草藥經過配伍,用水煎煮后使有效成分溶入水中,足部浸泡后,一方面通過水的溫熱刺激,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改善組織營養(yǎng),一方面藥物有效成分可滲透皮膚,通過經絡將藥力送達機體內部而發(fā)揮不同的作用。
足浴療法由于從皮膚給藥,可避免藥物對口腔黏膜、消化道及胃腸的刺激,減輕肝腎臟負擔,相對來說比較安全,毒副作用少?,F代研究表明,足浴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調節(jié)內分泌,控制體重和血壓;此外,還能緩解焦慮和緊張。
古人認為,“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洗腳,肺腑潤育;冬天洗腳,丹田暖和。”專家介紹,“沐足一年四季都可進行,但秋冬季是佳時機,對關節(jié)疼痛、失眠、皮膚瘙癢、咳喘等秋冬季常見病效果明顯。”
足浴應用范圍很廣,還可用于中風后遺癥的治療,對高血壓、糖尿病、感冒、神經衰弱等內科疾病,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以及骨質增生、肌肉勞損等骨外科疾病的輔助治療效果都不錯。此外,還適用于日常保健。
足浴的注意點
1、水溫越燙越好 時間越久越好
沐足不是簡單的“熱水泡腳”,水溫要有所控制,一般維持在38℃至43℃為宜。這是因為,一方面,水溫太高,導致雙腳血管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易引起心、腦、腎臟等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水溫太高,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干燥甚至皸裂。
2、一邊足浴一邊吃東西
時下很多足浴城都提供零食、水果等餐點服務,讓客人邊沐足邊吃,其實此舉不利健康。飽食后,人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后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tǒng)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yǎng)缺乏。因此,好飯后1小時后再沐足。
3、沐足時不宜用力搓擦皮膚,應避風直吹。
皮膚病患者采用藥物熏蒸可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必須征求醫(yī)囑,且不可去公共場所沐足,好在家自己單獨用一個桶泡。
4、足浴時間也不宜過久。
很多人喜歡從水很燙一直泡到水全涼了,這是錯誤的做法。足浴一般以20至30分鐘為宜,次數每天1至2次足矣,水量以淹沒腳踝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