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jié)、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損害大多似瘤型損害,數目較多,形態(tài)較小,邊界不清,表面光亮,顏色為紅或桔紅色。分布較廣泛,有對稱的傾向。損害內的感覺障礙較輕,出現較遲。有的損害較大,中央呈“打洞區(qū)”,內緣清楚,外界浸潤模糊。眉、睫、發(fā)可以脫落,常不對稱。
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彌漫性浸潤亦可形成“獅面”。中晚期病人粘膜充血、浸潤、腫脹、淋巴結和睪丸腫大有觸痛。神經受累傾向多發(fā)雙側性,較均勻一致,觸之較軟,畸形出現較晚。
本型查菌強陽性,細菌密度指數為4~5+。麻風菌素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缺陷。組織病理變化,肉芽腫性質傾向于泡沫細胞肉芽腫,有的組織細胞發(fā)展為不典型的上皮樣細胞,有的發(fā)展為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常呈灶狀,存在于泡沫細胞浸潤之間,為本型的病理特點。切片抗酸染色有多量麻風桿菌。預后比LL好,比TT差,但仍不穩(wěn)定,“升級反應”可變?yōu)锽B,“降級反應”可變?yōu)長L。
(五)瘤型麻風
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因此組織器官受侵的范圍比較廣泛。皮膚損害的特點是數目多,分布廣泛而對稱,邊緣模糊不清,傾向融合,表面油膩光滑。皮膚的顏色除淺色斑外,大多由紅色向紅黃色、棕黃色發(fā)展。感覺障礙很輕。
在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現,先由眉的外側開始脫落,以后睫毛亦稀落,這是瘤型麻風的一個臨床特點。麻風桿菌檢查強陽性,皮膚損害有斑疹、浸潤、結節(jié)及彌漫性損害等。早期斑狀損害分布于全身各狀,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見,顏色淡紅色或淺色,邊界不清,須在良好的光線下仔細檢視,方可辯認。
稍晚,除斑損繼續(xù)增多外,陸續(xù)形成淺在性、彌漫性潤和結節(jié)。在面部由于浸潤彌漫增厚,外觀輕度腫脹,眉睫常有脫落。稍晚,斑損融合成大片浸潤,或在斑損和彌漫性浸潤上出現結節(jié),彌漫性浸潤向深部發(fā)展,更增明顯而嚴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彌漫增厚,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變大,眉睫脫光,頭發(fā)稀脫或大片脫落,結節(jié)和深在性浸潤混融在一起,眼結膜充血,形成“獅面”樣外觀。四肢伸側、肩、背、臀部、陰囊等處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
更晚,由于彌漫性損害部分吸收,并有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在小腿,皮膚輕度變硬,光滑發(fā)亮,出現魚鱗樣或蛇皮樣損害,長久不退,有的頭發(fā)幾乎脫光,可見殘發(fā)多沿血管存留分布。
神經干雖然受累,但感覺障礙較輕,表現較晚。神經干輕度粗大,對稱而軟,到晚期亦可出現肌肉萎縮、畸形和殘廢。
鼻粘膜損害出現較早,先充血腫脹,以后隨著病情加重,發(fā)生結節(jié)、浸潤和潰瘍。嚴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當鼻梁塌陷即見鞍鼻。淋巴結在早期即已受累,輕度腫大,往往不為人們所注意,到中晚期則腫大明顯,并有觸痛。
睪丸受累,先腫大后萎縮,并有觸痛,出現乳房腫大等。
眼部受累,可發(fā)生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內臟組織器官亦同時受累,如肝脾腫大等。
本型查菌強陽性,4~6+。麻風菌素試驗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特點為泡沫細胞肉芽腫結構、主要由胞漿豐富的典型泡沫細胞構成。表皮下有“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有大量麻風桿菌,可成束或成球。早期治療,預后良好,畸形較少,晚期可致殘廢。本型比較穩(wěn)定,只有極少數在一定條件下可向BL轉變。
(六)未定類麻風
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fā)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wěn)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演變?yōu)楹畏N類型可依病人機體免疫力的強弱,向其它類型轉變,多數向結核樣型演變,少數向界線類及瘤型演變。臨床癥狀較輕,不累及內臟。皮損單純,上有淡紅斑或淺色斑,表面平無浸潤,不萎縮。毳毛可脫落。皮損為園形、橢園形或不規(guī)則形。邊緣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對稱,皮損可有輕度感覺障礙。神經干受累較輕,雖有增大但硬度較低,產生運動障礙和畸形者少。
查菌多為陰性。麻風菌素試驗多為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為非特異性炎細胞浸潤。預后取決于機體的細胞免疫發(fā)展的程度。麻風菌素試驗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正常者預后良好。其發(fā)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它類型演變。
總結:通過上述的文章對麻風病會引起脫發(fā)嗎和麻風病的類型有哪些等有關知識的具體介紹,大家對于麻風病是否會引起脫發(fā),心里應該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了吧。麻風病可大可小,小至皮膚,大至傷殘,因此大家一定要學會辨別麻風病的類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