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內(nèi)治法
(1)藥物
湯藥:逍遙散合通竅活血湯加減:柴胡15g,黃芩、川芎、赤芍、桃仁、紅花、鮮姜各10g,老蔥3根,紅棗7個,丹參30g。水煎服。
成藥:逍遙丸,9g,每日2次,口服;復方丹參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2)膳食
佛手瓜生吃,或煲湯日服,可以疏肝理氣。
2.外治法:同血虛風燥證。
中醫(yī)認為斑禿主要由血熱生風,肝腎不足,瘀血阻絡所致,分型診治如下:
(一)血熱生風型脫發(fā)突然,發(fā)展迅速。多為年輕體壯者,伴有煩燥不安,或有頭皮瘙癢,失眠惡夢,唇紅舌赤,脈象弦數(shù)。治宜涼血清熱,滋陰安神。
藥方:生地15 丹皮12 蟬衣10 當歸10 合歡皮12 茯神10 郁金10 柏子仁15 五味子6 側(cè)柏葉15 桑椹子12
(二)肝腎不足型表現(xiàn)為頭皮焦黃,或兼有花白,毛發(fā)成片脫落,伴有面色萎黃,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脈細。治宜補肝益腎,滋陰養(yǎng)血。
藥方:熟地18 白芍12 川芎9 山萸肉15 菟絲子15 枸杞子12 天麻8 羌活9 木瓜8 首烏10 女貞子12.
(三)瘀血阻絡型表現(xiàn)為頭發(fā)禿落,日久不生,伴頭皮刺痛,面色晦暗,舌有瘀斑,脈象澀滯。治宜活血化瘀,疏經(jīng)通絡
藥方:桃仁12 、紅花10、 赤芍10、 川芎6 、生地15 、丹參12 、夜交藤15 、莪術(shù)10 、當歸12 、白術(shù)18 和黃芪24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陽性反應點、風池、百會。
配穴:太淵、內(nèi)關(guān)、頸部、骶部、腰部。
阿是穴位置:即脫發(fā)區(qū)(下同)。
陽性反應點位置:多位于脊椎兩側(cè),或為觸之有條索狀、結(jié)節(jié)狀、皰狀軟性物等陽性反應物,或為壓之有酸麻脹之陽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