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口溫度顯著地高于當?shù)仄骄鶜鉁囟值陀?等于)45℃的地下水天然露頭叫溫泉。溫泉的高水溫可達70攝氏度以上。
我國溫泉有文獻記載者多達972處,其中溫度高于50攝氏度的就有229個。經(jīng)地質普查,據(jù)初步統(tǒng)計,現(xiàn)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已發(fā)現(xiàn)溫泉達3000多處。
我國勞動人民發(fā)現(xiàn)和應用溫泉治病,已有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經(jīng)》里就有了"溫泉"的記載。1000年前的《山經(jīng)注》記有:"寇水出代群靈丘縣高壓山……,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漢代天文學家還專門寫了《溫泉賦》,文中寫到:"覽中域之珍輕,無斯水之神靈。……于是殊方跋涉,駿奔來臻,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臣民,資厥成分。六氣淫錯,有疾療兮。
溫泉泊焉,以流歲兮,除苛,服中正兮。熙哉帝哉,保性命哉。"這一段文字生動的描述了當時的勞苦大眾紛紛去溫泉洗澡的盛況。公元400年,北周庾信寫了《溫泉碑文》,記述了溫泉的治病作用。公元1000年,唐庾在《湯泉記》中探討了溫泉形成的原因。明代的楊慎著《安寧溫泉詩序》,概括了我國溫泉的分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我國的礦泉分為熱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我國早的溫泉分類學者之一。
在溫泉中洗浴能使人消除疲勞,祛病健身,這在我國眾多的古籍中都有記載。明代李時珍名著《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溫泉主治諸風濕,筋骨攣縮及肌皮頑痹,手足不遂, 無眉發(fā)、疥、癬諸疾;在皮膚骨節(jié)者,入浴,浴訖當大虛備,可隨與藥及飲食補養(yǎng)……"
國外利用地熱能的古老方式也是在浴池中使用溫泉熱水。公元300年前后,即羅馬帝國時代,在歐洲和地中海東部沿岸,熱水浴已經(jīng)相當流行。那時人們的興趣在于療養(yǎng)和社交。而不考慮經(jīng)濟效益。當時羅馬帝國的地圖上就標有法國歐博內(nèi)的古地名,注明該地用熱蒸汽治療和沐浴。
今天的法國,1000多處溫泉旅游勝地每年吸引上億游客,美國近年來的"返歸自然"運動,使許多溫泉療養(yǎng)地十分火爆。在歐洲,意大利至今還保留有古羅馬溫泉療養(yǎng)的遺跡。德國早在1742年一位名叫霍夫曼的醫(yī)生就詳細地確定了某些礦泉的化學成分,為現(xiàn)代礦泉療養(yǎng)奠定了科學基礎。20世紀以來,許多國家都建立起礦泉研究機構,解決了礦泉醫(yī)療臨床學上的一系列問題。
人體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命過程必須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不同溫度對人體有著不同的作用,其刺激性跟水溫與正常體溫相差呈正比,溫度相差越大則刺激性越強。溫度不同而其治療效果亦不同。
低溫浴的療效
礦泉水浴溫度低于34℃時稱為低溫浴。低溫浴具有促進腎上腺能效應,與備交感神經(jīng),皮膚血管收縮,脈搏緩慢,心血搏出量減少,血壓升高,胃腸蠕動降低等作用。
不感溫浴的療效
礦泉水浴溫度在34℃-36℃時稱為不感溫浴。此溫度對機體的刺激性小,浸浴時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基本上無不良影響,按此溫度長時間浴療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明顯的鎮(zhèn)靜作用。
溫熱浴的療效
當溫泉的水溫在37-39度之間我們稱之為溫熱浴。因為這樣的溫度和人體的溫度一樣,能夠促進人體膽體能的效應。泡這樣的溫泉可以是血管擴張,促進血液的流動。血液流通的順暢了,心臟的壓力也就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