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局部冷濕敷
外治法
1、取雄黃、枯礬各50克,共研成細末,用茶葉水調勻外搽患處,每天3次,連用至愈。
本方具有解毒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于各類蟲咬引起的皮膚炎癥。
2、將蚤休100克研成細末,浸泡于50%酒精中,3-5天后取藥液外搽患處,每天4次。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于刺毛蟲皮炎和蜂螯引發(fā)的皮炎。
3、刺血法:在蟲咬皮膚腫脹明顯處,經常規(guī)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少許,再用閃火法拔罐5-10分鐘,滌去惡血。
在多數(shù)情況下,一次可獲愈。
蕁麻疹起的疙瘩,大小不一,有的連片狀,不破潰,時發(fā)時愈。濕疹起的疙瘩,是小米點狀的丘疹,易撓破,一般留有點狀的出血結痂,撓破后,結痂自愈,留有色素沉著斑,但從別的地方又出現(xiàn)小丘疹……
可是,身上起紅疙瘩很癢怎么辦?這不僅影響到肌膚的美觀,更令肌膚奇癢無比。有時候太過于癢我們就會去用手抓,抓破了就會引起感染,會造成其他一些疾病的發(fā)生。
慢性、頑固性蕁麻疹和濕疹(這里不說急性蕁麻疹和濕疹,因為很容易治愈),都是晚上甚癢的居多:一般臉、頭不好發(fā)病。
春天好發(fā)于嬰幼兒童,成人瘙癢癥分兩部分:一部分夏季發(fā)病,一部分冬季嚴重。
用抗過敏藥和免疫抑制(激素)藥品初有效后無效。病程長短不一,有的時間長達二三十年……
這種蕁麻疹、濕疹引起的身上癢,西方醫(yī)學用先進的儀器設備找不到,這些瘙癢癥是什么器質性病變引起,所以西醫(yī)認為,是不明原因引起的瘙癢癥。
我們的中醫(yī)闡述得很透徹:認為是外感濕寒,血瘀氣滯于皮肌。淺顯的說法是:皮膚受濕、風、寒的侵襲,血管收縮,不能把營養(yǎng)和免疫抗體等物質輸送到皮表;也不能順利地把代謝后的廢物輸送走。
造成
一方面皮膚營養(yǎng)不良,可引起機體應急反應增強——也就是過敏反應;
另一方面皮膚代謝廢物的淤積,又刺激皮膚,使皮膚發(fā)生過敏……
在這種非健康的情況下,皮膚表面相互制約的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在機體免疫力降低的情況下被打破,某種微生物異常滋生,刺激皮膚使皮膚更加瘙癢。
治療這些瘙癢癥,西醫(yī)認為是不明原因之瘙癢癥,只有對癥療法(瘙癢的時候吃點抗過敏藥,不癢不服,療效不好加激素)。而中醫(yī)則是這些病的克星!但是中醫(yī)書籍在外用藥的劑量方面訴述,都是以“適量”告知后人。
有效濃度方面更是鳳毛麟角;更不要說:有效劑量、中毒量、半數(shù)致死量等等。象這些方面,我們醫(yī)務工作者在用藥時心里應該有個譜。(打個比方:一公斤中藥材煎之一碗水,若將這一碗藥水,與一池塘水混合,然后再外擦全身,有效嗎?),中醫(yī)對瘙癢癥療效不確切的主要原因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