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劈柴院
江寧路的主街上多是酒館、飯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張家壇子肉,多數(shù)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和游樂場。北街則是賣熟肉的,有德州扒雞、福山燒雞、南肚、醬肝等。論小吃,這里的鍋餅、爐包、餛飩和豆腐腦為有名,也搶手。市民們來逛劈柴院,都是一邊買著一邊吃,一邊吃著一邊逛。
江寧路10號好似娛樂大院,有一家電影院叫大光明,周圍有永安、共樂幾家茶社。“戲法大王”王鼎臣,外號“王傻子”在此演過,新鳳霞在西大森的演出空閑時,還獨自跑來為“王傻子”幫工。還有相聲演員馬三立、評書演員葛兆洪、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曲藝世家劉泰清等等,也都曾在這里練過攤兒。
去青島玩,不去“劈柴院”就虧了——本地“”的“美食一條街”,大概“八十年代就有了”。“各類”小吃“沿街叫賣”,鍋貼、豆腐腦、烤肉、餛飩、涼粉品種多得你“眼花繚亂”,而且價格“不貴”,味道ok,環(huán)境相對一般。
小青島
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青島,德占時期被稱之為“阿克那島”。因其形狀如同一把古琴,故亦稱“琴島”。位于青島灣內(nèi),距岸720米,面積0.012平方公里。德國占據(jù)青島后,于1900年在島上建立一座燈塔,為往來船只進出膠州灣導航。解放后,對燈塔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建,增高了塔身,現(xiàn)高15.5米。塔身白色,為國內(nèi)外船舶進出膠州灣的重點航標。每當夜幕降臨,燈影與波光交相輝映,飄飄如夢,形成青島的一大勝景-“琴嶼飄燈”。日本人二次侵占青島時據(jù)為軍事基地,并修筑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與陸地相連,成為陸連島。1988年辟為公園,園區(qū)內(nèi)盛開百花,黑松遍布,島上建有琴女雕塑和造型別致的花廊、水榭、涼亭等,使小青島更加嫵媚動人。
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沿狹長基巖海岸東西伸展,全長連綿2公里,占地面積約4公頃,公園內(nèi)紅礁、碧水、青松、幽徑、亭榭逶迤多姿,景色煞是迷人,是一處兼有園林美和自然美的風景區(qū)。
魯迅公園大門為玻璃瓦頂?shù)氖品唬瑲鈩蒈幇?。前眉刻?魯迅公園"四個金字,是集魯迅先生手跡。背眉是"蓬壺勝攬"四字,為當代碑帖鑒賞家鄭世芬1932年手書,"蓬"指的是蓬萊,"壺"指的是"方壺",意為魯迅公園的景色與海中仙山相仿佛。公園內(nèi)嶙峋礁石巋然,亭榭別致,園路分主次,主路連接景區(qū),次路連接景點,層次分明,又渾然一體。沿園中曲徑漫行,體會出"山窮路盡疑斷崖,臨岸回折又一景"之情趣。坐在礁石之上,觀舒卷浪花于眼前起伏迭宕,遠處的海面風帆點點,鷗鳥競翔,令人極盡暢游之樂。
信號山公園
信號山的設計別具匠心,特別是山頂上三個不同高度的紅色圓頂蘑菇樓。它寓言我國古代用于傳遞信號的三支紅色火炬。圓內(nèi)觀景樓,五層設有旋轉觀景音樂茶座,備有各種食品、飲料及各種工藝品,可容納40余人同時觀景,20分鐘旋轉一圈。晴天之時,登上旋轉觀景樓,青島的全貌及匯泉灣的美景盡收眼底。美麗的棧橋、小青島與碧藍的大海交相輝映,島城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山光水色在這里可以一覽無余。
花石樓
花石樓主體共分五層,頂層為觀海臺,側有鐵尖頂。由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別致有序。而既可用于栽花,亦可用作晚間燃火照明的樓門臺階下花崗巖石尊,足見設計者之匠心。
據(jù)說,花石樓是在1932年由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羅斯設計師建造。解放后,花石樓成為一處接待中外貴賓館舍,門牌為黃海路18號。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陳毅等都曾在此下榻。
花石樓與影視藝術頗為有緣,電影《神圣的使命》、《白霧街兇殺案》、《總統(tǒng)行動》等的內(nèi)外景拍攝都是在這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