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福永舞龍獅
福永是個歷史悠久的名鎮(zhèn),其風俗活動源遠流長且種類繁多,其中以劃龍舟、舞龍獅和唱大戲為主。從清朝嘉慶年間起,這三種主要的風俗一直流傳且年年盛行。
到了本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只有舞龍獅的傳統(tǒng)風俗沿襲至今并成為主要的慶祝活動,而劃龍船和唱大戲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節(jié)、元宵、端午、重陽等重大節(jié)日和迎親嫁娶、企業(yè)開張等重大活動時,都要大張旗鼓地舞龍獅助興慶賀。由于福永舞獅活動極為盛行而成為深圳的舞獅之鄉(xiāng)?,F(xiàn)全鎮(zhèn)共有6支舞獅隊,每隊都有四、五十人,十幾個獅頭,鼓樂齊全,并且每支舞獅隊都有大量的擁躉和獅迷。
每逢舞獅比賽,助威聲、叫好聲震撼天地,場面極為喧鬧。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獅館,設(shè)備齊全,專供舞獅隊訓練和表演。1987年在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shù)“歡樂節(jié)”上,塘尾村舞獅隊以絕對優(yōu)勢取得總分第一而勇奪桂冠。其舞獅隊雄壯的氣勢,遒勁瀟灑的動作,清新獨特的造型和色彩紛呈的場面給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5.沙井上香
廣東省各地盛行上香拜神活動。許多家庭、酒店、賓館和店鋪的大廳及公司工廠里,墻壁上都設(shè)有神龕,神臺上設(shè)一香爐,兩旁各有一盞彩燈。
每天清晨人們點上一柱香拜幾拜,企盼供奉的神爺能保佑身體健康、業(yè)務(wù)發(fā)達、吉利和財運永遠伴隨。這種上香活動猶在深圳沙井鎮(zhèn)極為普遍,禮儀也極為隆重。沙井村民的上香習俗從唐朝起一直流傳至今,每家都設(shè)神龕,每天都由家中長者主持儀式。上香前,主持者洗漱干凈、端正儀表之后,莊重虔誠地點上三支香端正地插在香爐里,然后施行三拜之禮。
接著全家大小都一一上香拜。每逢農(nóng)歷初一和十五,儀式更莊重,禮拜也更顯虔誠,所用的香也比較講究,主要是用檀木磨成細粉做成的檀香。給香爐上香之前,要擺貢果,主要是時鮮水果如荔枝、芒果、龍眼等,還要供上葷菜和米飯。拜祭神爺之后,全家大小一起用齋吃素,不吃油膩和葷菜類。村民上香的習俗,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對健康和富裕生活的追求。
6.龍華客家習俗
深圳市龍華鎮(zhèn)原籍人有90%操客家方言。“客家人”的稱謂由來已久。歷史上,南宋和明朝末年,由于蒙古族和滿族的南侵,中原地區(qū)的漢族為躲避戰(zhàn)亂紛紛遷移至湘、贛交界山地、廣東潮汕梅州地區(qū)和閩南,而以廣東省內(nèi)為多。對于土著居民而言,遷入的人即為客家人。他們的語言因受當?shù)氐挠绊懚饾u演變?yōu)橐环N新型的、發(fā)音較獨特的語言即客家話。
深圳龍華的客家人保存著獨特的風俗,他們在大年三十要殺鵝,祭奠祖宗之后吃團圓飯。大年初一要吃素,不沾葷膩。到了端午節(jié),要宰狗以祭奉列祖列宗。與其他客家人不同的是,龍華彭姓人過年是在正月十五而非初一。春節(jié)是客家人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家家都做年糕(年年高之諧音,取來年更上一層樓之意)。
在清明節(jié)和重陽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到先祖的墳上去“拜山”(即掃墓),在清明節(jié)每人都吃雞屎藤(一種中草藥)、艾餅,以求能避瘟疫、除疾病,保全家人安康。過去在自然經(jīng)濟社會里,客家男人放牛、耕地,喜歡唱山歌。新娘在出嫁前要器三天三夜,以示對娘家的眷戀,而新郎在進村迎親前要過“進門關(guān)”,進關(guān)順利之后方可正式迎取新娘。龍華客家人的習俗,是中華各民族五彩繽紛的習俗里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