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俗稱的壽終正寢就是指老人過世時有子女在場,如無子女在場則視為不吉利。在此風(fēng)俗的影響下,所以一般人家在高齡老人病危期間,子女們再忙也要守在老人身邊,直到老人過世,子女們才放心。
凡遇到這些子女,人家就會議論說他們是孝子孝孫,當(dāng)然,若遇到那些患慢性病的老人突然病故,即使子女不在場,人家也會諒解,人們俗稱的長病無孝子,但對送終的風(fēng)俗至今未變。
2、哭喪
高齡老人或長輩過世,女性子女在場一見老人斷氣就要放聲大哭。這種哭由老人的女兒哭,兒媳婦哭,如亡者是男性,還有其妻哭,這時的哭叫“哭喪”,這種哭喪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哀悼和悲痛;二是以哭聲驚動左鄰右舍,表示其家死了人,人家就會聞聲而至,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對生者的安慰。
舊時風(fēng)俗中的哭喪有三種,一是在死者剛剛斷氣時的哭,二是在死者入殮時的哭,三是在親朋好友來吊唁時的哭,特別是吊唁者來吊唁時家人的哭喪,迷信風(fēng)俗中有“破法”之意,如果吊唁者來吊唁時沒有家人哭喪,吊唁者就認(rèn)為是晦氣,所以,在死者的靈堂里,始終不能缺人,有的人家在靈堂里總要安排一個幫忙人,只要看到有人來憑吊死者,他就會高聲地叫一聲“哭兩聲”,這時死者家屬聽到叫聲,馬上就要哭嚎幾聲,這種哭嚎聲,有的地方叫“嚎喪”,嚎喪一般都不是出于內(nèi)心,而是出于禮節(jié),但不論是哭還是嚎則都叫“哭喪”。
舊時的哭喪和現(xiàn)時不盡相同,舊時的哭喪大多數(shù)發(fā)自內(nèi)心,因?yàn)榕f時的婦女社會地位低下,一身中既受盡了生活苦難折磨,同時又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折磨,她們深受種種磨難和苦楚,一旦遇到父母或丈夫的過世,她們的哭喪就會聯(lián)系自己的悲慘遭遇,趁機(jī)悲哭一番,以發(fā)泄胸中的苦楚,她們的哭一般都是如訴如泣,悲悲切切,涕淚具下,即使是對憑吊者來時的哭,也是十分悲哀的。
現(xiàn)代人哭喪就不同了,特別是一些年輕婦女她們對生活苦楚毫無感受,即使親人過世,一般只能干嚎幾聲,甚至干嚎都不會,她們既不會哭,又不會嚎,更不要說訴,有的只會抽泣,或叫泣不成聲?,F(xiàn)代人不會哭喪,但也想出了辦法,他們在靈堂里播放哀樂以代替哭喪。也有的化錢請專門的哭喪婆代哭。
3、到頭更飯與行糧瓶
更飯是鬼飯的俗稱,燒到頭更飯和作香更飯這種民族傳統(tǒng)風(fēng)俗,是對死者和長輩死者表示孝敬。凡是逢年過節(jié),或四時八節(jié)祭奠亡靈,俗稱祭祖作香,認(rèn)為子孫在祭祖作香時,祖宗的亡靈都要回來吃飯,這種祭祖作香飯俗稱更飯。到頭更飯的說法不同于一般人們所說的更飯,所謂到頭更飯是指某人過世,家人要為死者燒后一頓上冥間時吃的鬼飯,這種飯就叫到頭更飯。
燒到頭更飯,民間傳統(tǒng)風(fēng)俗都很講究:要求死者的長子即稱孝子,頭戴孝帽(白帽),身穿孝衣,手拿盆或碗到不同姓氏的七家人家去討“七姓米”回來燒到頭更飯。燒到頭更飯時,把討來的七姓米放入鍋中加少量的水,然后只拗一個大草把,由孝子跪在灶門口點(diǎn)火燒飯,邊燒邊喊“××親人,兒子為你燒更飯拉”,等到一個大草把燒完即成。另外再煮一個雞蛋,把更飯和雞蛋一起盛到一個碗里,然后,在死者入殮后放在死者棺材底下,待死者出殯前將此到頭更飯倒入“行糧瓶”中,和死者的棺材或骨灰盒一起埋入土中,表示死者在陰間有飯吃。
燒到頭更飯此風(fēng)俗至今未變,這也許是民間傳統(tǒng)中人們表示對死者的一種尊敬和安慰吧?!靶屑Z瓶”,舊時把它稱作是死者的“糧倉”,舊時用一個小陶罐來做行糧瓶,當(dāng)死者發(fā)喪出殯前,由風(fēng)水先生將死者的到頭更飯放進(jìn)陶罐,另加上米、麥、紅豆、綠豆、黃豆、芝麻、栗七種糧食,然后用紅紙青線封口,在死者出殯時一起埋入土中,行糧瓶都埋在死者的棺材頭坑前的小孔中,現(xiàn)時則埋在骨灰盒正面的小孔中。
4、種火
種火是喪事風(fēng)俗中帶有迷信色彩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舊時,凡死者入土、新墳?zāi)苟押煤螅勒叩挠H兒子們必須在當(dāng)天晚上,帶著紙錢和稻草到墳上去燒化,這就叫種火。種火有兩層意思,一是為死者暖身,二是為死者燒飯。這樣的種火要經(jīng)過三天,而且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晚,第三天要比第二天晚,在第三天種火,燒過紙錢和稻草后要放一包火柴,并對著死者的墳禱告:“××親人,從今以后就不再來為你燒飯了,以后你就自己燒了吃吧。”到此,為死者的種火儀式就算結(jié)束,此風(fēng)俗純屬迷信,但因前人留下的風(fēng)俗,至今依舊?,F(xiàn)在,各地建了安息堂,此風(fēng)從此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