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女性宮頸糜爛
(1)假性糜爛
糜爛的病理學概念是指“表面上皮的脫落”,而臨床工作中常見的宮頸糜爛,多為宮頸外口周圍的紅色區(qū)域。
陰道鏡檢查時,在紅色區(qū)表面涂以3%醋酸后,可見到紅色區(qū)域局部呈“葡萄串”改變,此乃柱狀上皮水腫引起。
如對該處行活體組織檢查,顯微鏡下可見到表面被覆柱狀上皮。
因此,如嚴格按照糜爛的病理學定義,此處并不屬于糜爛,故有人建議稱為假性糜爛。臨床工作中所見到的宮頸糜爛,多屬此種。
(2)真性糜爛
由于宮頸表面經(jīng)常有較多的粘液或膿性分泌物覆蓋,這些分泌物長期刺激、浸漬宮頸外口周圍的鱗狀上皮,再加上宮頸深層組織的炎性浸潤,使覆在宮頸表面的鱗狀上皮失去活力而脫落,形成潰瘍,這就是真性糜爛。但這一糜爛面很快就被其周圍的柱狀上皮所覆蓋,形成表面呈顆粒狀、有一定光澤的紅色區(qū)域,即假性糜爛。
我們?nèi)粘9ぷ髦兴l(fā)現(xiàn)的宮頸糜爛,多屬于假性糜爛,而真性糜爛只是這一病變過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其轉(zhuǎn)歸將是表面被柱狀上皮覆蓋而成為假性糜爛。
根據(jù)病變程度的不同,宮頸糜爛的外表特征也有很大差異。
臨床工作中常將宮頸表面柱狀上皮生長緩慢,僅為較正常的單層柱狀上皮覆蓋,外觀平坦,表面潮紅、光滑的這一類型稱為單純型糜爛。
如柱狀上皮生長速度快,并向間質(zhì)生長,形成腺體增生、擴張,肉眼觀表面呈細小顆粒狀,稱為顆粒狀糜爛,或濾泡型糜爛。
如間質(zhì)增生明顯,宮頸表面形成許多小的突起或溝回,肉眼觀表面高低不平,此種類型糜爛稱為乳頭狀糜爛。
以上的分類方法是根據(jù)糜爛的病理學概念進行的。前已述及,宮頸糜爛的原因很多,除與創(chuàng)傷造成宮頸粘膜撕裂、繼發(fā)細菌感染導致上皮脫落形成糜爛有關外,還與體內(nèi)內(nèi)分泌的改變有關,因此又有人將這種類型的糜爛分為先天性糜爛和后天性糜爛。
(3)先天性糜爛
在胎兒發(fā)育期,除陰道上皮外,其它生殖道上皮皆起源于體腔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