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發(fā)生癌癥的時候醫(yī)生建議的治療的方法就是放射治療,那么在這個時候就會有人說了在放療和化療的區(qū)別在于什么地方呢?在做放療的時候會帶給我們身體什么樣的副作用?同時在面對這種情況下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1、厭食、惡心嘔吐
我們都知道放療的的治療對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傷害,在出現這種情況下的時候,常見的一種就是惡心嘔吐,大多數是因為放療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厭食常為放療中較早出現的癥狀之一。如因放療引起的食欲不振,可服用維生素B6及助消化藥和開胃藥,也可選擇食用開胃食品山楂等。
在發(fā)現癌癥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放療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在發(fā)生這種情況下的時候厭食常為放療中較早出現的癥狀之一。如因放療引起的食欲不振,可服用維生素B6及助消化藥和開胃藥,也可選擇食用開胃食品山楂等。
2、發(fā)熱
在放療的過程中我們也是會出現發(fā)熱的情況出現的,放療本身造成的組織損傷,尤其是腫瘤組織壞死吸收;血象下降、免疫功能減退也易合并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起發(fā)熱;聯(lián)合化療或其他免疫增強藥等可使發(fā)熱加重。
3、外周血象下降
造血系統(tǒng)對放射線高度敏感,部分患者在放療中可出現外周血象下降。
原因是放療時骨髓內各種造血細胞的分裂繁殖受到抑制,向周圍血中釋放的成熟細胞(包括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射線對生成這三種細胞的前體細胞的放射敏感程度是一樣的,而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因此外周血中計數很快下降,而紅細胞的生產時間很長,貧血出現較晚。
患者接受放療時,尤其是照射較大范圍的扁骨、骨髓、脾及大面積放療,如全肺放療、全骨盆放療、全腹放療。造血系統(tǒng)受影響導致全血細胞下降,如白細胞和血小板的下降。
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并有一定的危害,如患者自覺全身乏力,易導致嚴重感染甚至敗血癥,有出血傾向,導致內臟、顱內出血致死亡。
當白細胞小于3×109/L,血小板小于70×109/L時應暫停放療,升血對癥治療,血象恢復后再開始治療。不過,當放射野較小,如垂體瘤的放療或放射野未包括造血系統(tǒng)時,如頸部的放療、四肢軟組織的放療,如果白細胞在小于3×109/L,但大于 2×109/L,血小板小于70×109/L,但大于50×109/L時,仍可繼續(xù)放療,但應嚴密監(jiān)測血細胞的變化。
放療期間應每周檢查血象一次
單純放療一般不易引起明顯的血象下降,下降的多少與照射野大小、部位等因素有關。放療中應加強飲食營養(yǎng),促進造血功能,食物宜高維生素、高蛋白。
升高血象的藥物,如升白細胞藥物鯊肝醇、利血生、維生素B4。有感染危險者,可應用粒細胞集落因子使白細胞數量迅速回升。還可采用成分輸血或輸新鮮全血。
白細胞下降明顯者注意預防感染,血小板減少者注意有無出血向,防止損傷。對于血象下降嚴重者,應停止放療,及時糾正,應抗生素預防感染。
4、放射治療區(qū)的皮膚損傷
放射性皮膚損害是放療中和放療后經常遇到的問題,好發(fā)于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皮膚薄嫩和多皺褶的部位。
放射性皮損的發(fā)生除了與局部皮膚的解剖結構有關外,還與照射總劑量、分割劑量、總療程時間、射線種類、外界氣候條件及患者的自我保護等因素有關。
腫瘤患者放療過程中,要保護好放射區(qū)的皮膚:內衣要寬松、柔軟,不要在照射野內
粘貼膠布、涂抹紅汞、碘酒等刺激性藥物,不用肥皂等堿性物質清洗局部,不要曝曬等。
(1)皮膚瘙癢
照射部位的皮膚出現紅斑、燒灼感和刺癢感時,可用手掌輕輕拍打局部皮膚。涂0.2%冰片淀粉或消毒干燥的滑石粉,在此期間患者應將放射野內皮膚暴露、透氣并保持干燥,忌用凡士林軟膏或濕敷。放射野內皮膚盡量減少涂抹肥皂和用力搓擦。忌用手撓抓,以免加重局部皮膚的損傷。
(2)皮膚脫皮、糜爛、滲出
放療期間定期檢查放射野內的皮膚反應,一旦出現皮膚紅腫或干性脫皮,可停照2~3日以避免皮膚損傷進一步發(fā)展而產生濕性脫皮。
照射區(qū)域的皮膚出現充血、水腫甚至出現滲液和糜爛時,應暫停放療。
要保持患部清潔,嚴防感染,用含抗生素和地塞米松軟膏,如氯地霜外敷或用硼酸溶液濕敷以使皮損盡快愈合恢復治療,可用慶大霉素、康復新濕敷后行暴露療法,可起到抗感染、消除炎癥、水腫、加速病損組織修復的作用。
禁止使用酒精擦拭。對于皮膚破潰同時合并的細菌感染,若較輕較局限,可外用抗炎藥膏,如紅霉素、氯霉素軟膏;當感染較重時,可肌注或靜點抗炎藥物。
5、口咽疼痛、口干
囑患者多飲水,進食溫熱軟飯,以減輕食物刺激,必要時飯前用0.2%普魯卡因液含漱,以達到表面麻醉,利于進食的目的。
采用慶大霉素24萬U,地塞米松5mg,生理鹽水20mL霧化吸入,每日2次。
疼痛嚴重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補充液體,以保證機體營養(yǎng)供給。